这个事情还得从武王临死的时候说起,姬发这边马上要死了,群臣心怀鬼胎的基本上就乱了套了,武王才平定天下两年,马上还快要死了,什么败家事现在干不了?武王一共兄弟十个,史书上记载最有能耐的是姬发和姬旦,姬发现在要死,老三姬鲜和老五姬度正在看着武庚,别让他造反,剩下最大的亲属就是老四姬旦了,姬旦为了稳定人心,拿自己当贡品,跟三王(太王,王季,文王,简称爹,爷,太爷)讲:姬发干的挺好,祖宗们求你们了,我愿意替我哥哥死。老祖宗们也是真够意思,让姬发回光返照了一会还是把姬发带走了,这一下主少国疑的时候来了,那时候周朝的首都叫宗周,在宗周辈最高的就是自己,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上台,假如自己不管,谁管才能放心呢。
这时候十一岁的姬诵当上了国君,史称周成王,周公姬旦作为周国的******总理,自告奋勇前来辅政。在商朝故地监视武庚的老三管叔姬鲜心里就是大有意见了,我是你三哥,你欺负我走了就隔锅台上炕,拿我当什么了?于是就跟着自己的五弟蔡叔姬度向其他所有弟弟们造谣:“看见没,周公辅政,图谋不轨,咱们能容他吗!”这么一忽悠真挺有效果好多姬姓贵族哪怕是不参与也保持了中立了,姬旦心里也很抑郁,怎么跟天下人澄清我的事实。
其实要说周公对成王真的是仁至义尽了,有一回成王病了,周公剪掉了几块指甲,抛进黄河里(不要以环保的角度去考虑),祈求放过成王,愿意自己代替成王生病。甭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发个毒誓万一实现了呢,至少心意在这。可是没人相信。以前一起打天下的现在都不理他了,姜子牙在山东自娱自乐算是好人了,召公直接派人写诗骂他,周公还是有政治家的素养的,跟姜子牙不用讲道理,姜子牙商人出身,只讲利益,召公是姬姓贵族,老姬家的生死不能不管,因为这他首先跟召公坦白,说了一大堆为自己辩解的话,证明自己是好人,我求求你信了我吧!并且把召公,姜子牙都找来谈话,哥几个都是先王重臣,有啥说不开的,现在主少国疑,就靠咱们几个了,我辅政不是为了我自己,况且现在大王还有建新都的打算,国家这时候不能乱。姬旦知道自己光说没有用,谈话过后就将中原分为三大部分,从陕西以西,召公管理,陕西以东,周公自己管理,山东那边太远,姜子牙能管多少管多少。所以也才有了那一道送给姜子牙的命令。
仁义顶个什么用,关键我们也想要利益,没钱怎么谈合作。
姬家内部再乱,有这三个人撑腰就闹不了什么大事。终于还是闹起来了,管叔蔡叔既然已经放出话来了,就不可能干坐着,史书记载“乃挟武庚以作乱”。“挟”字用的特别好,武庚现在屁都不是,姬发不可能傻到给一个亡国之君的儿子多大权力。这件事成与不成武庚都借不着什么光,稀里糊涂地走上了犯罪道路,结果管叔蔡叔还是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史书上竟然连具体过程都没提,直接就说这场叛乱让周公给剿灭了,杀了武庚,管叔,释放了蔡叔。管叔是罪有应得,他挑的事,死了活该,武庚招谁惹谁了,他死只是因为他的身份,估计他从一开始就是报着哭腔上的战场,蔡叔是胁从,给予警告处分,从此不让在原地待了,给你十辆破车,七十几个随从,自力更生去吧。堂堂一个诸侯王。现在能比要饭的强点。但处境总比他那死鬼哥哥强,毕竟管国后来不存在了,蔡国后来还存在。蔡叔度死后他儿子就复国了。至于武庚的旧部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之前投降的微子启建国为宋,另一部分由康叔管理,成为卫国。这里提一下,卫国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他还是漏网之鱼,秦二世时期他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投降了,当时秦王朝也快活不下去了,因为各地都是起义军。
平定了这一场叛乱,充分显示了周公的政治手腕,向其他的老油条们进行妥协,争取获得最大的胜利,保全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完整。使各地区不服管的人现在都服了。周公让召公统领陕西一带,而封召公的地方在燕国(今天北京,河北一带),等于是告诉你,你只是代替我管理。完事了该哪哪去。至于姜子牙,告诉他的是我可以默认你能打谁就打谁,并且给你画出圈了,别越界,越界算造反。极大的束缚了老一代革命家的越位热情。
周公姬旦一共统治七年,留下来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哺的美谈(故事已经让人讲烂了,我就不讲了。)
周成王在周公的帮助下,建立了西周的陪都——成周(今天洛阳),不久,成王的也到了加冠的年纪,周公不能再继续左右成王了,周公明白,养了这么大的鸟,终于会飞了,自己也应该放手了,姬旦交还政权,继续做着自己的臣子。
姬旦不仅是一个好大臣,而且还是一个好老师,他怕成王年轻就学坏,特意做了好多课文教导成王。现在都被收录进《尚书》中,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只有简单抽出空来时狠狠地给一个嘴巴,并且连为什么都不告诉,让儿子在风中各种凌乱各种猜。大儿子伯禽临回鲁国代行国政的时候,应该就是这爷俩最后的见面,作为父亲,他最后一次唠叨,孩子,你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
年轻的成王还有些气盛,对于叔叔的管教根本不听,直到叔叔死后,有一天他打开了一个金盒子,看到里面有一个卷轴,原来是当年父亲临死时叔叔写的祷告文,自己愿意替武王死,成王并不相信这是真的,可能这事落在自己身上自己都不会这么做,可是旁边人却说:“是真的,不过周公一直不让说。”成王听到后再也忍不住自己的哭声,想想父亲已经死了,叔叔也撒手人寰,下令以后不准再信封建迷信,以前自己小,不懂事,让叔叔操心了。那天下着大雨,草木也得到了灌溉,那一年也丰收了,他们都说是周公的在天保佑。
周公临死前,想起了修好的成周城,那是自己为了成王做的做后一点东西,假如我死了,就把我埋在那,我死了也会保佑你。成王答应了,周公死后。却将周公埋在了毕地,和自己的祖父埋在了一起,意思是我永远不敢让你做我的臣子。
你永远是我的叔父,你是我第二个父亲。
其实周朝绝对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跟秦朝似得轰然倒塌,我们今天的教科书败类就败类在只谈原因结果,不谈过程,初中教材高中教材犯得都是一个毛病。当然我们也得体谅,教那么些你也不一定记得住。
周朝的统治在前期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周成王时期,成王认为周朝首都太靠西,不利于统治天下,洛邑(洛阳)处于中原的中心,四通八达,便于统治,成王在任的时候下令,营造东都洛邑,因为是在成王时期建成的,所以洛邑被称为“成周”,首都镐京继续是天下的政治中心,天下朝拜,被称为“宗周”。“成周”建成之后史书上记载堆积了大量的财宝,并且城防坚固,阵势不亚于“宗周”,显然政府是有意于将“成周”作为备用首都。
成王不久去世了,让他的儿子太子姬钊登基,史称周康王。估计成王死的时候也不太大,和他爹一样短命,留下一个和自己当年差不多岁数的孩子,那还得是方面办法的复制,找来几个辅政大臣,一个召公,一个毕公,俩人都是老革命分子,毕公是陪着姬发打仗过来的人,是姬发的小弟弟,伐纣的时候毕公亲自给姬发当警卫司令,召公这个人在伐纣这方面咱们就不提了,周公姬旦执政的时候他还是得力的左右手。并且这俩人都是姬家人,放心。
有了二人的得力辅佐,周康王的统治也蒸蒸日上,他本人也不敢不蒸蒸日上,这俩人天天在耳朵边上墨迹,你太爷爷,你爷爷,你爹打下的江山来之不易,你不能败家!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怎么样。康王对此接受的也快,在任期间主要强化对人民的教育问题,结果是“刑具错四十年而不用”。犯罪率低,有犯法的教育教育,拘留两天就完了,实在不行无期徒刑,不尚苛政。这样的国家当然是很好的。在两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周朝进去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之后的历史就是黄鼠狼下豆雏子一辈不如一辈。周朝和其他的王朝有所不同,其他的王朝衰落了起码有一个能挑大梁的,这种现象史学界成为“中兴”。周朝那就不叫中兴,那就是回光返照。看史学家的用语就知道,“王道微衰”,“王道遂衰”就是没起来过。直到西周倒数第二任国君的时候才有点起色,下一任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