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周国一开始活的还算可以,自耕自作,成天跟蓝精灵似的,后来文王死了,武王继位,武王九年讨伐纣王,就发生了刚刚开始的那一幕。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对武王的影响特别大呢,原因在于不仅仅是这哥俩大嘴巴太能损姬发了,而且在于伯夷叔齐他们俩的身份很特殊,要是不出那档子意外这俩人都是一方诸侯,自己伐纣这俩人拦驾,说明殷商的势力还存在着,支持殷商的势力还不容小觑。对此,武王做出了两个政策:
一个是解放以后实行分封制,最开始分封的就是商王朝的后代,把商朝人全聚个堆,派纣王的儿子武庚进行统治(商人治商,你们没反对意见吧!)为防止武庚叛乱,武王还派自己的两个弟弟去看着,一个是三弟管叔姬鲜,一个是蔡叔姬度,另外和自己打仗的以姜子牙为首的功臣进行不同等级的分封。
分封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一般只有姬姓贵族才有资格封为公爵,并且这些人还都是姬发的兄弟,子侄都不行,晋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的下一辈,周成王的弟弟,就因为这一点被封为侯爵,公爵没占上唯一一个例外是之后的宋国,就是武庚的地盘,人家原来是商帝的儿子,现在投降,给一个公爵,这还等于给人家贬下两级呢。为什么这样公爵人数范围这么有限,因为姬发的兄弟很大程度上是功臣皇亲并占的,姜子牙只是功臣,两个条件只占一项,所以也只是侯爵,为了拉拢人心,周武王谁都封,就连尧舜禹的后代到他这都有个位置,他们是只贵但无功,所以也就是个侯爵,爵位太低了也不好看,封个侯爵够意思了,有的后代现在还可能都在放羊呢。
至于伯爵,子爵,男爵,一般情况下给的都是帮姬发打架的诸侯,看地位属性给爵位,爵位有什么用,这个东西就跟梁山泊排座次是一回事,一百单八将都是梁山的将领,但必须要分出天罡和地煞来,换句话说以后谁是哥,大伙都平级就乱了。爵位一旦被封就不能随意更改,像最后的陈武公,齐桓公,晋文公,他们都是僭越,爵位没到那种地步,自己给自己戴高帽。《春秋》是一部很严谨的史书,但在这件事上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僭越已经成了事实。
其实分封不光是封诸侯,诸侯还可以往下分封,把国家的土地和人口比作蛋糕,就等于是周天子捧着一块完整的,周围人看着眼热,那行,给你们吧,一个人分点,周天子最后还能得一大块,其余的那些诸侯还有手底下人呢,都不能不管,再把蛋糕这么分下去,这种做法尽管又缺点,就是周天子不可能独吞天下,但起码周天子能保住自己,就像你和一条狗吃饭,狗看你吃的好总往你身上扑,你给不给它肉吃?你给你就少吃一块,你不给他都容易掀你桌子,你把他弄死,给你条狗链你看家去?所以周天子这么做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殷商死灰复燃,防止周围蛮夷的再次入侵,另一方面也是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这种分封制的传承主要靠世袭,不允许再出现兄终弟及这种现象的出现,为了让家族的内讧可以平息,全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王位继承人只有一个:大老婆生的大儿子。有些清宫剧演的像屎一样,俩皇子在这争:你是嫡子我是长子,咱们都有继承权。他说这话也不经过大脑。清朝不拿嫡长子继承制度说事他不知道也就罢了,你以为嫡长子是分开的两个概念这就很难忍受了。导演和编剧就算是看《还珠格格》《甄嬛传》学的历史也不可能犯这种错误。中国古代大老婆必须有儿子,没儿子过继一个其他媳妇的儿子来也行,你要没儿子还不愿意过继,你就离被休不远了。然后才能讨论是立谁的问题。这个方法可能有很大的问题,万一老大是个弱智怎么办,把天下交给弱智,但是不能否认得是这种制度在最大的可能上缓解了王朝的内讧,极好的解决了后续问题。
姬发采取的第二条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严打,谁再替纣王鸣不平,下一个弄死的就是你,禁止伯夷叔齐这种扰乱社会治安的分子的出现。
周武王把一切工作都安排妥当了,武王十三年,他自己也不留遗憾的走完了这一生。而他的儿子这一年才十一岁,看着自己的儿子,又看了看自己的兄弟们,眼睛里流露的全都是无奈与牵挂。这么小的孩子——将来怎么办?周朝的建国离不开两个人的努力:一个是姜太公姜子牙,另一个是鲁周公姬旦,有人问我这两人谁对周朝的贡献谁的更大,其实这就像说新中国是****更厉害还是******更厉害,他都不是一个领悟的,但少了谁都不行。姜子牙的功劳在于建国,相当于****,周公姬旦的功劳在于治国,相当于******。如果非选出来一个的话,那么周公姬旦多少要强一些,道理很简单,上一章所提到的分封制就是他鼓捣出来的,并且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类似于宪法的文样《周礼》。分封制规定了周朝的统治形式,给周王朝一个统治的基本框架,而《周礼》则赋予国人最基本的思想。
而这种东西直接伤害到了一个人的利益,这个人就是姜子牙。姜子牙据说是80多岁,实际上估计也没有那么大,连陪爹再陪儿子打天下,自己思想也不是那么单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不是过来陪你玩的,谁都想事成之后封妻荫子,当上一方诸侯,结果这个梦想实现的时候姜子牙都快哭了,自己被仅被封为侯爵就不计较了,毕竟自己姓姜,哪怕和那几只姬熬成一锅菜自己也只是个作料。关键是等那个地方——山东省,还是临海的那一块,当时又不搞什么沿海经济开发区,中国属于农业社会,靠地吃饭,那边还是盐碱地,咱们也不可能天天吃花生活着。姜子牙想骂街的心都有,一路上磨磨蹭蹭,心想天杀的姬发,卸磨杀驴,用完我了就把我发配了,你倒是长点心啊,给我改一个地方,我这一路上磨磨蹭蹭就等你给我改调呢。咱们也不能难为姬发,因为土地肥沃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黄河流域,都必须是自己人占着,毕竟是姬家带头打下的天下。像姜子牙这种军事家也最好往远处安排工作,毕竟他要是一眼红,再造了反,谁能拦得住他?那不就让他直捣黄龙了,把他安排在黄河出海口,实在不行咱们还可以投毒,跑不了他。
姜子牙赴任的路上,住进了一家旅店,店小二是个明白人,看这老头器宇不凡,暗示了姜子牙一句:
“我听说咱们这新上任一个当官的,是不你啊?走的这么慢,再走得慢点你连这点地都没了!”
姜子牙恍然大悟,当时刚刚建国,豪强并起,本来社会治安就是一说,现在自己拖着更完了。姜子牙觉也不睡了,连夜赶路,幸亏来的及时,碰上一伙打劫的,是周围的夷人,叫莱人,莱侯亲自率兵跟姜太公抢地盘,这个地方叫营丘,姜太公的受封地。姜太公倒吸了一口冷气,可算来得及时,这帮少数民族也是谁都敢抢,碰上姜子牙也敢网上冲,让姜子牙带人给打出去了,并且在此地建立齐国,姜子牙也被成为姜太公(齐太公)。
姜子牙是个人才,不光打仗行,干别的也是个好手,反正除了干小买卖差点劲以外也没发现他有什么不会的,上能九天封神,下能捉鳖放血。齐国土地盐碱化严重,干脆因地制宜,不种地了,反正离海近,改卖海鲜,卖食盐。女的多织布,男的多打渔。没粮食就拿海产品跟别人换,带鱼有的是,三根带鱼再加两条海带换一袋大米,日子这么过也倒是饿不死。
所以在众多的诸侯国里,齐国是个异类,在农业文明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齐国率先发展的是工商业,工商业最容易带来的就是开放,思想的开放,政策的开放,所以整个周朝思想,尤其是东周,思想最为活跃的国家就是齐国,甚至有些东西都有些离经叛道,就是因为它的本质不是农业文明,没有农业文明所带来的那么大的束缚性,人的素质在其他国家看来也不怎么地,李贽曾经自嘲,说他自己“质本齐人”,意思就是说自己德行不咋地,齐国人的品质也不咋地。很多**的事都发生在齐国。也正由于他的开放,最终也导致了齐国上层的重大变化——田氏代齐。
那么经过这么多事情,姜子牙的内心可想而知,对这个王朝真是又爱又恨。你们不帮我,我自己也得好好活。有一天他正在家躺着呢,想着自己这么大岁数了,安享晚年吧,突然有一个人通过门房进来了,姜子牙也不是不认识这个人,中央派来的召康公,给姜子牙传了一句话“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谁不服你就干谁!”姜子牙顿时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谁不服我就可以干死谁,我看谁都不服!哈哈哈……可是中央政府咋啥时候变得这么大方了,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