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执汉> 第五章 李执见老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李执见老师(1 / 1)

() 一转眼,就到了光和四年,在这四年中,朝廷和西凉都发生了一些事,但总的来说,社朝廷还算平稳,只是西凉战事不时发生,所以董卓的官是越做越大。

光和二年,董卓作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在张奂病危和去世后,带领西凉军讨伐汉阳羌人,大胜。这里不得不说董卓的人格魅力和魄力了,董卓在此次大胜后被升官为郎中,朝廷也给予董卓大量赏赐,但是董卓将这些赏赐一部分进贡给当初大将军何进和十常侍,剩下的都尽分给了部下,特别是新投靠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李蒙、王方等。

光和三年,董卓因后来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只是在董卓任西域戌已校尉没有多久后,因部下段煨和羌人部落头领的侄子当街争执,失手杀人,董卓为保段煨,自己将责任纳入自己头上,被革职。但经此一事,让董卓一众手下更是对董卓感恩戴德,忠心不渝。

光和四年,董卓在何进和十常侍的帮助下,不但是官复原职,而且征拜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这一年中,段煨、胡轸、杨定、杨奉、周毖、伍琼、杨彪、赵谦、刘嚣、李肃、董越纷纷投入董卓帐下,至此,董卓西凉军集团久经战阵,人强马壮,开始成为大汉朝的一股强大军事力量。

这三年来,李执在父亲李儒和母亲董珍的教导下学习诸子百家,汉朝虽然在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但是诸子百家几百年的流传,其影响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消除的,所以在整个社会上诸子百家的学术还是很有市场的,而很多世家,像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其子弟都是学习诸子百家的,因为这些世家都知道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子啊一个篮子里面。李执前世就善于学习,不然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到博士了,这辈子穿越后,智商更是有了大幅度提升,基本上是过目不忘,加上这个时代的书还是以竹简为主,比较沉重,也比较少,所以基本上李执将自己家里、董卓家里、能借到的书都看了个遍。现在,李执没有什么书看了,那就开始练习写字,毕竟在古代,字就是一个人的脸面,他在练字的同时也在回忆以前看过的《三十六计》、《三字经》等,希望记下来,对以后的功业有所帮助。

同时,叶雄和李执的大姐李姝于光和三年成亲,叶雄也开始教导李执学习武艺,不能不说叶雄是个好老师,叶雄虽然文采不怎么样,但是在武学方面的确有他的能力,叶雄不仅自己武艺高强,在教导别人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位良师,特别是在教导李执的时候,很多诀窍和关键点都能够解释得深入浅出,让李执很快就能够接受并掌握,同时,叶雄对李执的要求也很严格,根本不管李执才三岁,给李执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要求李执必须按计划完成。因此,在叶雄的教导下,加上李执知道在这样一个乱世,没有自保的本领是不行的,所以李执也很拼命地学习,李执小小年纪就逐渐进入了练jīng化气的状态,让董卓、牛辅、叶雄都感到很吃惊。

光和四年八月十五,目前还没有中秋节之说,也没有赏月之说,更没有月饼吃了,毕竟直到晋朝,才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sè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到北宋后,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chéng rén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自明朝开始,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běi jīng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rì”;“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但是,中秋节怎么说也是源于远古天象崇拜——是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chūn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到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rì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所以,这天,李儒一家也去董卓家里拜见董卓,同时祝贺董卓升官到河东太守。

李儒带着一家七口轻车简从,早早地来到董府,一进府门,就向堂屋直奔而去。董卓的堂屋离府门不远,也就二十丈左右。

进得大门,只见董卓高坐在主位上,在左手的两个位置上,跪坐着两个男子,首位的大概五十多岁,一脸白皙,下巴留着一缕山羊胡子,一身白sè的袍子显得此男子有点仙风神气,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文雅。

次位跪坐的男子的大约四十多岁的男子,一身笔直的身体显得孔武有力,黄sè的脸上一双眼睛显得神采飞扬,腰间别着一把长剑,一看就是一位武林高手。

李儒带着大家直奔董卓面前,一拜,道:“李儒一家拜见耶亲!”

“贤婿,快快起来。”董卓一摆手,说道。

李儒等也随机起来,往董卓右手边走去。

董卓继续说道:“文优,你和李执、洪涛留下,其他人去内堂吧!”

董珍等一欠身,向内堂走去,留下李儒、李执、叶雄三人站在董卓右手边。尽管董卓在家里一直不是很歧视女xìng,很多时候,女xìng都能够在堂屋中坐着,参加家庭会议,但是毕竟还是在汉代,在有外人的时候,董卓还是要支开董珍她们的,不然就显得不是很礼貌。

董卓见董珍带着李姝走出去后,从主位上走下来,走到坐在首位上的男子说:“文优,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大名鼎鼎郑康成郑先生!”

“郑康成,不就是郑玄吗?是那个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创造“郑学”的牛人吗?他怎么会来这里呢?。”跟在李儒后面的李执想到。经过这三年的学习,李执对这个社会的很多名人都有了了解。

郑玄,现代的人很多可能不了解,但是这个时代的人提起郑玄无不是敬仰非凡。郑玄,字康成,高密人,生于永建二年,为汉尚书仆shè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chūn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更牛的地方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河内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等无一不是赫赫有名之辈。

李儒听董卓一介绍,马上走上前,一执弟子礼,道:“李儒拜见先生!”

李执和叶雄也跟着李儒有样学样,执弟子礼就拜下去。

郑玄微笑着看着李儒等道:“想必此位就是从小有隽才之称的李文优吧,快快请起!后面的我猜得不错的话就应该是有西凉第一勇将之称的叶洪涛吧,这位小公子应该就是从小有奇才之称的执公子吧。都请起!”

李儒站直身体后说:“都是外人传的些虚名,入不得郑大家的法眼!”

郑玄连连摆手说:“谦虚了!谦虚了!哈哈哈!”

董卓见李儒等和郑玄见礼完毕,对坐在次位上的男子说:“文优,这就是我曾经和你说过,我年轻时候游侠时结识的好友王萌景王越。王大侠力大无穷,豪气盖世,一手武艺打遍大汉无敌手!”

李儒等听了董卓的话,马上一抱拳,对王越道:“王大侠的赫赫威名,我等是多次听耶亲谈起,今rì终于能够一见,真是我等的荣幸啊!”

“王越,难道是帝师王越吗?,这可是东汉末年第一高手啊!”李执边行礼边思考着。

叶雄听董卓如此一介绍,更是激动得不得了,毕竟叶雄是个武人,从小就听着那些大侠的故事长大的,特别是对王越这个所谓的“东汉第一高手”更是佩服不已。

王越,字萌景,辽东燕山人,生于永和二年,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侠。原历史书记载,王越十八岁匹马入贺兰山,只身取羌族首领首级而归,无人敢当其锋;三十岁周游各州,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其人力大无穷,豪气盖世,连吕布都不是其对手。只是此人热心出仕,最后在洛阳开武馆谋生,整rì周旋在皇帝周围,希望讨个一官半职,但其时皇帝没有权威,汉末门阀观念又根深蒂固,出身平民的王越,终生不得出仕,后不知所终。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