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麒麟玉> 第一百一十四章 良相和奸辅+第一百一十五章 严重的对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四章 良相和奸辅+第一百一十五章 严重的对比(1 / 1)

溃败的人马落入壕中,深达一丈的壕沟很快填满,死伤不计其数。残兵逃入关中的只有8千余人。两天后,崔乾佑轻而易举的攻克了潼关。

潼关失守,长安已成了不设防城市。但安禄山为了谨慎起见,并没有立即进攻长安,而是命崔乾佑驻守潼关,观察唐军动向。6月13日清晨,玄宗仓皇出逃,留守的京兆尹崔光远向安禄山献城投降。安禄山遂派心腹孙孝哲带兵进入长安,并命崔乾佑率军北上攻取河东诸郡,不久河东诸郡俱被攻陷。

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大将史思明在太原又被李光弼打的大败,战争主动权开始转向唐军。同月,郭子仪鉴于河东介于两京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遂计划首先收复河东。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与陷于叛军中的原唐朝官员秘密联络,以为内应。

2月10日,郭子仪进兵河东。11日,兵至河东城下,城内司户参军韩明等为内应,唐军顺利攻入城中。崔乾佑措手不及,慌忙跳城逃脱,到城北纠集士兵反扑,又被郭子仪击败,损失惨重。

崔乾佑率残兵逃往安邑,安邑人开城放叛军入城,当人马进入一半时,突然闭门袭击,把入城叛军全部杀死。崔乾佑侥幸并未入城,率剩余人马自白径岭逃往洛阳,投奔安庆绪。

不久,唐军连败叛军,收复两京,崔乾佑随安庆绪逃往邺郡。不久,叛军大将蔡思德、田承嗣等率军来援,叛军军势又复。安庆绪派崔乾佑与蔡思德攻取河内,但未攻克。

此时,叛军内部又不合时宜的出现内讧。安庆绪听信谗言,杀了大将蔡思德,蔡的部下纷纷逃亡。为了稳定军心,安庆绪任命资历老、又颇有军功的崔乾佑为天下兵马使,总揽兵权。但崔乾佑刚愎好杀,士卒都不愿为其效力。

758年9月,唐军集中9个节度使,以宦官鱼朝恩为指挥,对叛军发起总攻。10月,官军攻打卫州,安庆绪亲率崔乾佑、田承嗣及大军7万来援,分为三军,崔乾佑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自领中军。郭子仪让弓箭手埋伏于营垒之中,自己出兵诱敌,诈败而走,叛军追击至垒下,弓箭手万箭齐发,叛军大败,安庆绪之弟安庆和被官军擒杀,官军攻克卫州。郭子仪趁胜追击,再败叛军于愁思岗,前后杀死叛军3万多。安庆绪率残部退入邺郡死守,派部将薛嵩向史思明求救,并说情愿将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遂发范阳兵13万援邺郡。

759年3月,史思明在邺郡大败官军,解邺郡之围,收军屯于城南。安庆绪担心史思明入城后夺了他的帝位,于是与崔乾佑、孙孝哲商议闭门坚守,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安庆绪无奈,派张通儒、高尚去试探史思明,史思明对他们一面大表忠心,一面厚加收买,还派安太清入城骗安庆绪说要与他分天下。安庆绪中计,率高尚、崔乾佑、孙孝哲等人出城与史思明歃血为盟。史思明早已埋伏了甲士,以杀父之罪杀了安庆绪,崔乾佑由于是安庆绪心腹,也一起被杀。

萧华(?-762年),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太子太师萧嵩长子。

萧华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早年曾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袭爵徐国公。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擒获,授为魏州刺史。后复归朝廷,历任秘书少监、尚书右丞、河中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萧华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宝应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辅国,被罢为礼部尚书。代宗继位后,宰相元载为讨好李辅国,贬萧华为硖州司马,后萧华病逝于贬所。

萧华早年以门荫入仕,在父亲萧嵩罢相后被擢升为给事中,后又任工部侍郎。

天宝八年(749年),萧嵩病逝,萧华袭爵徐国公。他生性稳重,家风严谨,后拜兵部侍郎。

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萧华因未及随驾,被叛军俘获,授为魏州刺史。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萧华暗中与朝廷通信,欲在魏州为内应,结果被叛军侦知,遭到囚禁,直到崔光远收复魏州,才被放出。唐肃宗获知萧华在魏州施行仁政,便正式任命他为魏州刺史。十二月,史思明率军南下。

郭子仪担心萧华再次被叛军俘获,便让崔光远接任魏州刺史,并将萧华召到相州,安置在军中。

乾元二年(759年),九节度兵败相州。萧华返回长安,因曾接受叛军任命的官职,被降为秘书少监,但不久便升任尚书右丞。后来,萧华出镇河中府,担任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萧华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当时,宦官李辅国掌握禁军,倚仗恩宠,求取宰相之位,并讽劝裴冕,让他推荐自己。萧华正色拒绝,因此得罪李辅国。

宝应元年(762年),李辅国上奏皇帝,称萧华专权,要求免去其宰相之职。唐肃宗不许,李辅国便再三上奏,并推荐元载。唐肃宗无奈,只得将萧华罢为礼部尚书,任命元载为同平章事。

同年四月,唐肃宗病逝,唐代宗继位,李辅国因拥立之功被拜为宰相。元载迎合李辅国的意旨,将萧华贬为硖州员外司马。后来,萧华病逝于硖州贬所。

肃宗末年,李辅国日渐骄纵,竟向皇帝求取宰相之职。肃宗忌惮他的兵权,不敢直接拒绝,委婉地道:“凭你的功劳,什么官不能当,只是不知道朝中重臣的意见。”李辅国便去游说尚书仆射裴冕,想让他推荐自己。肃宗私下对萧华道:“李辅国想当宰相,如果裴冕等大臣呈上荐表,那我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了。”萧华询问裴冕,裴冕道:“没有这种事,我宁可砍断胳膊也不会让李辅国拜相。”李辅国在肃宗朝始终未能拜相,并因此怨恨萧华。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斗争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力政治的斗争形式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文中所提到的萧华便是萧沅的唐兄,我们将在一百一十四章中详细描述。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