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势力不再,那么武勋贵族势力就成为了皇帝最大的依仗,除此之外,大明朝还存在另外两股政治势力,分别是以皇帝为代表的皇家势力和以文臣们为代表的寒族士人势力(这个寒族很重要!)
皇家势力,武勋贵族势力再加上士人势力,就像三根擎天大柱支撑着大明王朝的铁桶江山,理论上足以传承千秋万代屹立不倒!
但是如今被王振这么一搞,搞出个土木堡事变,大明皇帝被虏,皇家势力就去了一大半;武勋贵族大部分阵亡,武勋贵族这根大柱子也倒了;就剩下了文人士大夫这最后一根大柱子顶着这个沉重的铁桶江山!
事实证明,文人士大夫也是很强大的,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人,大明王朝的士大夫们空前的团结在一起,共同拥立了皇帝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并且联系全国各地调兵勤王,同时调回边关的守军夹击蒙古军队……终于,在像潮水一般袭来的明军面前,蒙古人撤退了,当然大明皇帝作为俘虏是一定要带回去的!
土木堡之役过后,大明帝国元气大伤,太祖成祖时期的威风不再,辉煌一时的明前期一去不复返!
明中期,这是一个“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但是皇权稳固、国家无事”的时代!
放眼中国上下五千年,哪个皇帝敢几十年不上朝听政?除非他想做亡国之君!但是我告诉你,在明朝中期,一百年里出了两个连续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而且帝国内部压根就没发生过大乱子!这样的事情,别说在古代,相信就是在今天也是匪夷所思的!
明中期的早期还是出了一个好皇帝的,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这也是一个相当传奇的人物,他的母亲是一个看守库房的宫女,他父亲不用说自然就是皇宫里唯一的男人——皇帝!据说他的父亲在一次到库房视察的时候偶然邂逅的他的母亲,然后就有了他,但是直到他六岁之前他的父亲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原因在于他的父亲有个很厉害的妃子,由于不能生育,所以要害死任何一个怀有龙种的女人……
直到朱祐樘六岁那年,一个太监冒死告诉皇帝你还有个儿子在宫里,已经六岁了……于是,终于得子的明宪宗朱见深很激动,马上就召见了朱祐樘,一见之下很喜欢,立刻就封他为太子,并且派侍卫把自己的这个得来不易的儿子严加保护起来不让任何人伤害他!
朱祐樘小时候生活在太监婢女的关爱之中,所以从她们的口中知道了很多外面老百姓的生活,当他继位之后,就励志要中兴大明,重振祖辈的辉煌。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以后,立刻废除奸党,任用能臣,励精图治,以图中兴,为大明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但是天不佐佑,他只当了十几年皇帝就驾崩了,只留下一个少不更事的儿子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很贪玩的皇帝,他竟然自己封自己为大元帅,然后带着几个侍卫跑到边境带着边军出关去打蒙古人,好在老祖宗保佑他,没打胜仗,也没打败仗,算是没丢脸。
打完仗被群臣劝回京城之后,没过多久就又带着几个太监跑到江南去玩,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的故事到今天都还有人在传诵,不得不说作为一个皇帝,他真的是很胡闹!
皇帝贪玩不理事,国家大事怎么办呢?没办法,几个文臣的领袖只能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担,除此以外他们还要一边教育皇帝,一边和皇帝身边的太监勾心斗角,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从正德皇帝开始起,接下来的几个明朝皇帝就有点不务正业了,皇家的权力领袖逐渐从皇帝本人转移到了皇帝身边的几个大太监手中,而几个首辅大臣作为文臣的代表,不得不在皇帝和太监只见挣扎着,太监基本上是只会破坏的,所以治理国家的重担完全的被文臣挑起来,至此,大明王朝的三根支柱就只剩下一根了!
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长命的皇帝,在两个人统治的近一个世纪里,作为帝国的统治者皇帝,他们的一生中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中度过的,国家大事基本上不管,不是交给奸臣就是交给太监,反正皇帝身边亲信的人就没一个好东西,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帝国大厦始终屹立不倒,任凭你风吹雨打,我就是不动!
事实证明,朱元璋和朱棣的建筑构造水平很专业和土木作业水平很强大,他们父子俩在一百多年前立下的这根大柱子支持了两百多年也没有倒下,不仅如此当其他的两根擎天柱不给力之后,这唯一剩下的一根柱子还稳稳地顶起了一番天地!
明朝的寒族士大夫是很强悍的,即使国内的太监和特务怎么挖,国外的蒙古人怎么砍也动不了他的根基,但是最可怕的敌人往往出现在内部!这最后一根帝国支柱也即将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从明孝宗朱祐樘到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就是靠文官在支撑着这个帝国,表面上看有点像现代西方君主立宪的味道在里面,但是当时的文官们的处境比起君主立宪大臣主政的处境要恶劣太多太多了,不仅皇帝不信任,而且太监还要骑在官员头上作威作福,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纷至沓来,弄得整个国家乌烟瘴气,幸得这股清流始终如一,坚韧不屈的和敌人斗智斗勇,这才得以保障了大明帝国的国祚不亡!
明后期:在万历皇帝后期,大明王朝就开始彻底走向末路,也就是所谓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开始了!说起明亡,就不得不说一个书院的兴起!
在明朝中早期,文官们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通过靠科举进入官场,他们彼此之间依靠同乡、同学、师生关系来作为纽带互相联系,久而久之就在朝中形成了一些所谓的党派,比如说某个江西人做了几十年大官,他曾经监考过很多次的科举,所以门生很多,再加上他有很多同乡,同学,所以他在朝中就有一大批势力,这就是所谓的党派了!但是当他告老还乡之后,另外一个人上台执政,那么就会形成另外一个党派,当然之前的党派也不会立刻消失,但是没有了强力的支持者在位,必定会渐渐的处于弱势,过不了多久这一党派就会在朝中渐渐的销声匿迹了,这就是你方唱完我登场,大家轮流上台唱的道理了。
但是明朝后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党派,名叫东林党,追根溯源,这个党派的形成还要从东林书院说起,很明显,东林书院是一间传授诗书的学校,它的创始人身份不一般,是几个曾经高居于庙堂之上的大臣退隐之后创办的,由于几个院长在朝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个学院的杰出学生在仕途上往往要比一般人要有优势一些,几十年的累积下来,东林学院在朝中的人脉就越来越广,势力也越来越大,把其他并不是很牢固的派系纷纷排挤开来,总是想要在朝中独占鳌头!
这叫排除异己!这种行为可就有点霸道了!
其实刚开始东林书院开创的本意是要和掌权的太监做斗争,但是随着东林党人的势力一步步膨胀,这些文人文臣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出身贫寒的士子,而是士绅!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商人、大地主出身,当做了官以后就变成官宦世家,于是,大明王朝的官僚阶级产生了!
随着官僚主义的急速膨胀,欲望充斥着这些读书人的大脑,于是原本的清流变成了浊流,表面上看大明朝的最后一根柱子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实质上构成柱子的成分变了,变得腐烂发霉了!
这样的一根柱子,当国家内外的破坏一起来临的时候,内部已经发霉的它自然就会轰然倒塌,当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柱子倒塌之后,大明王朝的铁通江山就成了一个空中楼阁,从万丈高空上轰然坠落,化为历史的尘埃……
关注过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东林党人的首脑人物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货色,无能、贪财、好色、揽权、什么人都有,貌似就没一个中用的!除了在皇帝面前诋毁其他大臣,就没做过什么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我隐约记得明末经略辽东的几大经略和督师似乎没有一个是出自东林党,镇压国内农民叛乱得力的几个儒将,似乎也没有谁是东林党,反倒是高居庙堂之上的天子近臣们,大多都是东林党人,明末的许多杰出大臣都先后毁在东林党人手中,或被杀、或被贬,或被逼降……就连崇祯皇帝临死之前都不得不感叹了一句:“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作为后人,我们在批判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的同时,也要深思一下崇祯皇帝的后一句,如果崇祯皇帝身边的大臣是大名中期的能臣徐阶、是高拱、是张居正、是申时行,那么孙传庭、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人的命运会怎么样?大明王朝的命运会怎么样?
作为东林党人的首脑人物之一,大儒钱谦益的表现如何?到最后,就连他的小妾,出身青楼的柳如是都看不起他!
所谓的明亡清兴,明亡固然是天灾人祸砸在一起导致支柱倒塌,大厦倾覆,但是清兴这一条就有点说头了,要说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起那是常有的事情,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外面强大与否,而在于本国自己!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首领雄才大略的不在少数,其中不比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差的也不乏人选,但是却险有少数民族像满清这样真正入主中原的例子,难道是别的少数民族不够强大?
不可能的!秦汉时期匈奴最强盛的时候控弦之士百万有余,隋唐时期突厥最强盛的时候能战之士也不下百万,辽金元三朝也是各自精骑百万,可是入关前的满清才多人马?民不过百万有余,军不过十余万,放眼历史上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强盛的时期,都可以说满清是最弱小的!就连当年明中期的蒙古瓦剌也能轻易调动二三十万大军,当年也先挟带着朱祁镇,二十万铁骑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于谦一个文人以不到三万的守城之士就能擎天一柱,为什么偌大一个明王朝会亡在满清手里?
无非是人不一样,人心也不一样了罢!
我们也不说如果换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会怎么怎么样,就拿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来说,换成是朱元璋时期,我就把整个东北都给你满清,朝鲜我也不要,我再给你人口军队都翻上两番,让你试试看有没有胆子动我边境一下!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天朝,有些时候和明末似乎有些境况相同啊!如果太祖他老人家还在,一定会俯视天下,傲然质问四方虎狼:“敢亮剑否?”
如果能看到今天,我相信我们的民族英雄朱元璋老同志一定会仰天长叹,厉声嘶吼:“问苍天,再借八百年!”
以上内容纯属本人心血来潮之作,如有勘误在所难免,仅搏大家观后一笑!谢谢!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