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
“遭人白眼”的说法因谁而起?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但他人穷志不穷,潜心学习,发愤苦读,终于学有所成。
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有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张,只得采取不涉及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传说,阮籍的“青白眼”特厉害,正视时,黑眼多;斜视时,则白眼多。
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阮籍就换了青眼。
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
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或“遭人白眼”。
“卿卿我我”出自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7位文人名士。
但后人普遍认为王戎不配为“竹林七贤”之一,原因是七贤的主流精神是“出世”,而王戎则“入世”,他热心于官场名利,后来成了朝廷的御用文人。
而且他为人吝啬,丝毫没有当时文人学士的豪迈之气。
王戎虽有这些令人诟病的地方,但并不是一无是处。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与妻子的感情特别好:“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有一次,妻子称王戎为“卿”。
在宗法社会,“卿”的称呼是爱而不是敬,所以下位者对上位者、晚辈对长辈、妻子对丈夫就不能随便使用。
王戎便劝妻子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王妻柳眉一挑,不以为然地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意思是,我亲近你,喜欢你,所以才称你为卿。
我不称你为卿,还有谁可称你为卿呢?
这以后,王戎只好任由妻子称呼自己为“卿”了。
这就是“卿卿我我”的来历。
吴主孙皓是怎样投降晋军的?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
晋武帝决定发兵20万,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晋军攻入吴境后节节胜利,兵威大振。
吴主孙皓闻报慌乱不已,他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1万人去抵抗。
而当张象的将士看到满江都是晋军的战船,无数旌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时,吓得早早竖起了降旗。
吴主孙皓知道吴军不能力战,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水军将领陶浚对孙皓说:“我所率的水军船只都小,陛下若给我2万水军和大船,我自有计攻破晋军。”
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御林军也都用上,叫他指挥水军迎敌。
第二天,陶浚率水军行在江面上,忽然北风乍起,昏天黑地,战船上的旗帜都被吹落到江里。
陶浚的水军一时军心散乱,四处逃散,晋军即直扑建业。
王浚率领的晋国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到了建业。
建业附近100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8万人上岸,由张象叫开城门,以摄魂夺魄般的气势进了建业城。
孙皓听说晋兵进城,吓得六神无主,经中书令胡冲的提醒,也学起了蜀汉后主刘禅那样,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
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全国又进入了统一时代。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什么关系?
西晋时期有一位作家叫左思。
左思年少时,脑子比较迟钝,父亲教他写字,他总写得歪歪扭扭,不像样子;教他弹琴,他怎么学也弹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来。
左思的父亲很生气,指着左思对朋友说:“我这儿子真没出息,学什么都学不成。”
左思听了很难过,从此下定决心,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成就。
西晋统一后,成都、建业、洛阳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左思下决心以赋的文体写一篇描写这3个都城的文章。
为创造优美的文句,左思在室内、庭院、厕所等处的墙上,都挂了纸笔。
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出了好词句,就随手写在挂着的纸上。
当时西晋有名的大文学家陆机听说左思准备写《三都赋》,就嘲笑他不自量力。
但左思坚持不懈,经过1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三都赋》。
《三都赋》传出以后,人们争相传阅,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贵族,都争着买纸来抄写,一时把洛阳城里的纸都买光了,纸价因此突然大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来历。
丑女贾南风是怎样当上皇后的?
公元265年,司马炎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之后,又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当时,杨皇后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司马轨,两岁时就生病死了,老二司马衷,老三司马东,要立太子,只有在这两个孩子中来选择。
按常理,应该选立年龄大的司马衷为太子,可这个儿子智力非常差,七八岁了,连一个字都教不会,司马炎不想让他当太子,怕他长大后不会治国。
可是杨皇后非常喜欢司马衷,一天到晚在司马炎面前嘀嘀咕咕,要立司马衷为太子,还说,立太子应该按年龄大小来排列。
司马炎宠爱的赵夫人又在司马炎跟前帮杨皇后说话,说司马衷虽然现在糊涂一点,但他毕竟是个小孩,将来长大了说不定还大器晚成呢!司马炎受不了这两个人的天天劝说,加上杨皇后的哥哥杨骏等人也帮司马衷说话,这样,在公元267年正式立司马衷为太子。
过了几年后,太子已经十二三岁了,按皇家规矩应该选择太子妃了,这又是一件大事。
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太子妃当然就是将来的皇后了,所以大臣们都很关心这件事。
车骑将军贾充是晋朝的功臣,当年就是他帮助司马昭杀掉了曹髦的,在征讨蜀国时也立过大功,被司马炎封为鲁公,他正好有两个女儿在家等待出嫁,年龄与太子相仿,大女儿叫贾南风,小女儿叫贾午,两个女儿都不漂亮,而贾南风特别丑陋,如果公平地竞争,是没有可能入选为皇太子妃的,贾充和妻子郭槐一商量,决定走走后门试试。
贾充的妻子郭槐买通皇宫里的仆人,给杨皇后送去很多礼物,又在杨皇后面前拼命地吹嘘贾充的女儿怎样有才,怎样好品行,就是相貌差一点。
杨皇后被人说动了心,又来劝司马炎,说贾充是国家的功臣,他的女儿贾南风又有德行,又有才学,应该选作皇太子妃,至于相貌不怎么好看那是小事一桩。
司马炎经不住皇后的劝说,有点动心了。
一次,在和大臣们宴会时,司马炎又谈起为太子选妃的事,侍中荀勖又极力称赞贾充女儿,司马炎一高兴,说:“那就让贾充的女儿当太子妃吧!”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太子司马衷即位为皇帝,这就是晋惠帝,惠帝封贾南风为皇后,丑女终于“飞上了枝头”。
“韩寿偷香”最初指代什么?
贾充有一个幕僚,名叫韩寿。
韩寿能言善辩,颇得贾充器重,相府文稿多出自他手。
每次贾充宴请宾僚时,必然让韩寿作陪。
席间,韩寿高谈阔论,对贾充的考查也是对答如流。
客人不免肃然起敬。
一次,韩寿文采飞扬、风流倜傥的模样被贾充的女儿贾午无意间看到,顿生爱慕之情。
于是她常常在父亲宴请宾客时,躲在锦帷后面偷看韩寿。
韩寿虽然感觉到有人偷看,但以为是相府的婢妾,没太在意。
贾午自从第一眼见到韩寿之后,便得了相思病。
而贾充并不知情,他看到女儿病恹恹的样子,心急不已,就请名医诊断。
医生知道病因何在,但又不好明说,便只好开几味治不了病但也于人无害的补药了事。
贾午的病越来越严重。
贾午有一个心腹婢女,偷偷跑到幕府中去见韩寿,并说贾午如何美丽动人,又如何对韩寿一往情深。
韩寿思量再三,心想,娶了贾午有益无害。
当天夜里,韩寿越墙赴约,留宿贾午的闺房。
其间,他闻到被底的幽香很奇特,非兰非麝。
原来这是西域向晋朝皇帝进贡的一种奇特的香料,涂在人身上,一个月香味都不会散去。
皇上视为奇宝,只将它赏赐过贾充和另一个高级官员俩人。
韩寿有了美女不算,还想拥有这奇香。
为了讨好情郎,贾午从父亲那里偷得奇香,给了韩寿一些。
韩寿当即把它放在身上。
每当相府议事时,同僚们总闻到韩寿身上香气扑鼻,又没见他挂什么香囊。
因为这种香一经染身,久久不去。
消息传到贾充那里,引起了他的警惕,心想女儿近来疾病自愈,春色满面,是不是与韩寿有私情?
经过一番调查,果真如此。
贾充大怒,但是爱女却发誓非韩寿不嫁。
贾午的母亲郭槐视女儿为掌中珠,劝贾充将错就错,索性把女儿嫁与韩寿,身名还得两全。
贾充也没有别的办法,当下嘱咐婢女,不准将此事外传,又派门下食客做媒。
于是,一对露水姻缘变成了长久夫妻。
这就是“韩寿偷香”的风流韵事。
后来“韩寿偷香”成了男女私会的代名词。
太子司马遹为谁所杀?
公元299年底,贾南风因自己无子,深恐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加之太子司马遹与贾南风亲信贾谧素有隙,贾南风遂趁太子司马遹酒醉,令其抄写大逆之言,诬陷太子司马遹欲杀司马衷与贾南风,想趁机杀他。
因遭大臣张华、裴頠的反对,贾南风退而求其次,免太子司马遹为庶人,不久将其幽禁于许昌。
公元300年,晋宗室赵王司马伦与其谋臣孙秀图谋篡位,忌贾南风心狠手辣,又惧司马遹聪明刚猛,遂先巧施离间计,以图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孙秀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有人暗中打算除掉贾南风,拥立司马遹。
贾南风闻言即以司马衷的名义派宦官孙虑去许昌毒杀司马遹,因司马遹拒不服毒,孙虑竟用药杵将他槌死。
司马遹一死,宗室诸王更是心怀异志,诸王作乱更甚于前。
为什么说八王之乱导致晋室衰落?
贾南风杀了司马遹,赵王司马伦抓住了把柄,派禁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带兵进宫逮捕贾南风。
贾南风一见齐王带兵进宫,大吃一惊,大叫大闹,指望惠帝来救她,可无济于事,赵王把她抓起来杀了。
从此,赵王掌握了政权,野心更大。
公元301年,赵王干脆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称起皇帝来。
赵王一即位,就把他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还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
各地的诸侯王听说赵王做了皇帝,都想夺取这个宝座。
这样,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厮杀。
参加这场混战的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加上已经被杀的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个都死了,留下的最后一个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了惠帝的弟弟司马炽,这就是晋怀帝。
八王之乱期间,全国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被焚毁,使西晋初年并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致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激化并爆发了。
“狗尾续貂”为什么被用在官场上?
公元301年,司马伦登基坐殿,把废帝司马衷尊为太上皇,但这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实际上却将其送至易名“永昌宫”的金墉城软禁。
篡位后,司马伦开始滥封滥赏,其封赏程度可谓空前绝后。
比如,历朝历代都曾有过靠地方推荐而后又由朝廷选拔为官的事,但到了他这一朝,事情就简单了。
只要地方推荐,朝廷无需再选拔就可为官。
太守、县令这些原本卑微的小官现在也全部封侯,尤其是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级高官,过去只设4人,而今竟设了一百多人。
这一级高官的帽子本该用貂尾装饰,可官多貂少,只好用狗尾巴代替,这便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
刘渊以什么做借口建汉称帝?
刘渊字元海,新兴(在今山西)匈奴人。
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
同年十月,刘渊对众宣称:“昔汉有天下之长,恩结于民。
吾者汉氏之甥,结为兄弟。
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于是,建国号为汉,刘渊即汉王,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元元熙。
刘渊称王建汉后,势力不断增长。
石勒造反兵败,率领胡人部众几千人、乌桓部落两千人归顺刘渊,上郡(今陕西北部)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大单于徵、东莱王弥等也都投奔刘渊,这样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鲜卑、氐、羌等各族组成的反晋力量,刘渊称帝的意图也渐明显。
为给建立帝业做准备,刘渊四处出兵,频繁侵略晋地。
公元308年冬,刘渊正式称帝。
公元309年正月,刘渊又根据太史令宣于修建议,正式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何谓永嘉之乱?
永嘉是西晋怀帝年号。
永嘉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荒乱年代,此时刘渊已建立汉国。
公元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
刘聪派刘粲、刘曜及王弥领兵攻占洛阳,石勒南下襄阳。
在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石勒大败晋军,晋军死十余万人,主力在此役中丧失殆尽。
六月,汉军攻陷洛阳,俘晋怀帝,杀晋官民三万余人,纵火焚烧了宫殿官府。
除兵革变乱外,永嘉年间还发生了大旱灾,又流行瘟疫,致使人民大量死亡,史称“永嘉之乱”。
长安称帝的司马邺只是傀儡吗?
晋怀帝司马炽于公元311年被俘后,晋室无主,一些大臣将领纷纷组建行台。
行台本是为军事需要而在京师以外设立的代表中央政权的临时机构。
此时西晋各地行台有四:司徒傅祗在河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大将军苟晞在仓垣(今开封东北)、大司马王浚在幽州(今北京附近)、司空荀藩在密县(在今河南)所设的行台。
公元311年夏,刘粲、刘曜进攻长安,南阳王司马模兵败被杀,长安失陷。
冯翊太守索琳与安定太守贾疋等集中各路兵马5万人,进军长安。
经过大小上百次的交战,刘曜放弃长安,掳掠长安青壮男女8万人返回平阳。
索琳、贾疋等收复长安,拥立晋武帝之孙秦王司马邺为太子。
公元313年春节,刘聪宴请群臣,令司马炽身着青衣为众人斟酒。
晋旧臣庾珉、王炽见司马炽受此大辱,不禁号啕大哭。
刘聪不悦,后将庾珉等多人斩杀,并毒死司马炽。
司马炽被杀的消息传入长安,14岁的司马邺正式即位,称愍帝,大赦,改元建兴。
时长安虽为国都,初经浩劫,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城中百姓不足百户,蒿草丛生,荆棘成林。
公私车乘不过百辆,朝廷百官既无朝服,也无绶印。
司马邺以索琳为尚书仆射,领太尉,掌握军国大政。
后又下诏,以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督陕西诸军事;琅邪王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并让幽并二州的地方官和左右丞相,率兵攻平阳、洛阳,入卫长安。
但此时的皇帝诏令如同废纸,各王拥兵自保,坚守自己的地盘,身在长安的司马邺,难以令行天下,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石勒的势力为何日渐强大?
汉国国主刘聪病死,汉国内部同时发生分裂。
刘聪的侄儿刘曜接替了国主的地位。
他觉得用汉朝的名义并不能欺骗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同年,汉国大将石勒在反晋战争中扩大了兵力,不愿再受刘曜的统治,也自称赵王。
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石勒是羯族人,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
年轻的时候,并州地方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经给人家做过奴隶、佣人。
有一次,石勒被乱兵捉住,关在囚车里,正好他的囚车旁边有一群鹿跑过,乱兵纷纷去追捕鹿群,石勒才趁机逃走。
石勒受尽苦难,没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
刘渊起兵以后,石勒投降汉国,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
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
石勒从小没有像刘渊那样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
石勒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还需文略。
于是就依靠汉族士人张宾,颁制了许多政治措施。
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由于石勒骁勇善战,加上有了张宾一批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势力日渐强大。
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中消灭了前赵主力,第二年入关灭前赵,“秦陇悉平”。
到此时,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石勒统一了中国北部。
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
次年,石勒在襄国自称皇帝,仍定国号为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