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说话不要太老实>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3)(2 / 2)

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便上门向范尧夫道歉。

范尧夫却宽和地笑道:“不知者无罪,您不必这样啊!”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某些事情发表看法,当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所回答。

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对这件事情有所了解,只有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你谈的意见和想法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很容易搅乱别人的思维。

然而,很多老实人在没有任何调查,不了解任何情况时,就开始下结论,就觉得这个事情不该这样做,就觉得做事情的人确实没有尽到心。

就算他们了解,很多时候,他们了解的也只不过是表象。

在一件事情上如此草率评价还可以,但是长久以后,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这样的草率心理,必然会养成妄下结论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个人成长并没有好处,对组织来说,破坏更大。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说话谁都会,下结论谁都会,批评别人谁都会,但是这种说话、这种结论、这种批评有没有意义?

实践一定会检验出真理来。

如果是建立在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结论,自然是意义重大的。

如果是草率的结论,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会破坏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实,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仅仅是下个结论,甚至提的全部是破坏性意见。

比如在论述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的时候,不要总是提意见说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行。

如果说不可行,那我们一定要说出为什么不可行?

怎么样改进才能可行?

如果确实全部都不可行的话,那么你觉得什么方案才可行?

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不是一个人的聪明机智所能解决的。

很多时候,要把话说圆并不难,难的是你说的话如何让它变得有意义起来。

由于火狐狸经常到院子里偷袭家禽,院子里的家禽感到十分不安,于是聚集在一起开会,共同讨论应对计策。

吐绶鸡宣布开会,她说:“火狐狸闹得咱们日夜不安,我们该拿它怎么办?

要不然,院子里所有的家禽,过不了多长时间,都会被它拖进洞去,所有家禽都无法幸免。

谁有什么办法能够好好地教训教训那个混蛋?

请大胆踊跃发言!”

这时候站出来一只公鸡,它提出一条建议:“为了从远处就能听见狐狸的声响,最好在它的脖子上拴一个铃铛!”

母鸡立刻表示同意:“好主意,这样我们只要一听到铃铛响,就可以立刻躲起来!”

公鹅开口说:“各位弟兄!这个主意好倒是好,但究竟谁去系这个铃铛呢?”

“这只是个技术问题。”

出主意的公鸡回答说。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犯这只公鸡的错误。

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可行的,但是根本就不可行。

如果我们能够调查得更加清楚一点,了解得更加透彻一点,而不仅仅凭借自己头脑的一点想法,就妄下结论,或许我们的结论会更加可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应该随意表态,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说话的大智慧: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经说道:“开口之前,应该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说话留有余地,不把话说死,才能进退自如。

6、聪明人说话因人而异,老实人说话不分对象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人也如此,且不说千人千面,人心的复杂性更是难以琢磨。

有句话说的好:“话不投机半句多。”

要想和人谈得投机,不是随便聊聊就可以的。

对待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交谈方式,谈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在谈话一开始就有了共同语言,才能打开话匣子。

但是面对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交谈方式,即所谓的“因人而异”。

所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话要讲究随机应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于接受的方式,一成不变的说话方法是无法应对性格迥异的听众的。

所以要想使自己被别人接受,就必须先了解对方乐于接受什么样的方式,针对他们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话术。

聪明人的故事:

美国聊鲁大学著名文学教授威廉·费尔普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到他的姨妈家里做客度周未。

晚上,有一个中年人来访,和他的姨妈寒暄一阵后,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来。

那时威廉正对帆船十分着迷,那位中年人就和他兴致十足地谈起帆船来。

当时威廉很兴奋,中年人走的时候,他心里还恋恋不舍,盼望那个人明天还来。

但是威廉的妈妈却淡淡地说:“他是一个律师,才不会对什么帆船有兴趣呢。”

威廉非常诧异,对那个律师能和他聊得那么起劲感到费解,当时姨妈的回答让威廉终生难忘:“因为你对帆船有兴趣,他就谈一些让你高兴的事情,这样做是为了让他自己受欢迎。”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

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罗?”

于是起身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

于是也纷纷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

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

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对不同的人,就应该说不同的话。

说话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的”不仅指谈话的目的,而且包括谈话的对象。

春秋时的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

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说话要因人异,区别对待。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得十分中肯:“即便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如果不考虑接受者的态度及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此外,与人交谈时,就对象而言,还要着意于对方的职业、年龄、性格、水平等主要因素。

比如要批评一个人时,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批评要求,假如是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批评就应严厉一些,而对于一些要求员工自由发挥程度较高的职业,批评则应注重于启发引导。

不同年龄的人批评也应有所差别:年长者应用商讨的语气,对同龄人则可自由一些,毕竟彼此的共同点较多,而对年轻人则应多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批评,促使其提高认识。

比如对老年者称呼前加上谦辞,显得郑重有礼,对年少者用“小×”称呼,增加亲近感,就能增强批评的效果。

就性格上的差别来说,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

外倾型开朗活泼,善于交际。

内倾型则孤僻恬静,处事谨慎。

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就应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对于前者可以直率,对于后者需要委婉;对于前者谈话要干净利落,对于后者措辞要注意斟酌。

至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格类型的人,可以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知识和阅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水平高的人需要讲清道理,必要时只需蜻蜓点水,他便心领神会;对水平低的人必须讲清利害关系,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奥秘究竟怎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词句,只能使其如入万里云雾,辨不出东南西北。

中国有句俗语,人有脸,树有皮,任何人都是有尊严的,不能因为你比别人地位高一些就肆意践踏下属的尊严,说得更直接点,就是要给人面子。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样的问题,却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

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动起来呢?

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

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孔子这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感到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

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

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话因人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

说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肯定好不了。

可见说话者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语表达。

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

例如: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

老人笑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

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就是老伴儿呀。”

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儿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并可能与之说话,那么,在我们与人说话时,就要求我们更要考虑这一点,顾及听众的文化水平,尽量用简朴的语言说明一个复杂的道理,例如:

一位科学家为了排除群众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做了如下说明:“核电站在建立的过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到100毫雷姆。

煤电站除排放有毒气体和烟灰外,也有放射污染。

据对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内的11种能源的危险性做的系统比较,核能是除天然气以外最安全的一种能源……”

在这个说明中,核科学家将晦涩的核专业知识与大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知识相比较,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调整发言技巧,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其次是要区别听话人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韩非子在《说难》中指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心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韩非子在这里明确指出,谏说的难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话语切中对方的心理。

对方求名,你若用利打动他,他认为你节操不高而看不起你,自然不听你的;对方逐利,你若用名打动他,他就认为你不务实际,也不会接受你的意见。

有些人阴一套阳一套,表面上装的与内心想的不一致,你按他表面上装的劝他,他表面敷衍你,实际不用你的;你按他内心想的劝他,他就暗地里采纳你的意见,但表面上却疏远你。

韩非子谈的,关键是要求人们讲话时要探求听众基本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以便切中要害,区别对待。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情绪冲动,纷纷要求把蒋介石杀掉。

周恩来到达西安后,面对这一群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根据他们的思想感情状况,他劈头反问一句:“杀他还不容易?

一句话就行了!”

这话很尖锐,立即引起了对方的深入思考,使愤激的人们在思考中趋于平静。

但是他们思想上一时还理不清头绪,需要点拨。

接着周恩来又循循善诱:“杀了他以后又怎么办呢?

局势会怎样呢?

日本人会怎样呢?

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呢?

各位想过吗?”

接连五个问题,都是这些军官们应该思考而没有思考的问题,因而造成了步步紧逼的态势,把他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处。

然后,周恩来又入情入理地剖析道:“这次抓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获了拿破仑。

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

现在呢,虽然捉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

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这话终于击中了军官们的思想这个“的”,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结”,于是不再坚持要杀蒋介石了。

说话者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组织不同的语言,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语言,不懂得分析形势,是很难说动对方的。

·巧妙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

与人交谈时,要巧妙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将别人的利益突显出来,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

我们说话做事情,都必然要为自身利益打算。

但是,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目的,必然跟他人的利益发生关系。

或者有益于人,或者有损于人。

如果有益于人,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帮助;如果有损于人,必然遇到抵抗。

所以,我们在为自身利益考虑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尽量寻求一个满足双方利益的契合点。

战国时,水工郑国受韩国派遣,到秦国探听情报,不料被秦国逮捕,准备处死。

行刑前,郑国要求见秦王嬴政,得到批准。

郑国身戴重镣,被带到秦廷。

秦王嬴政喝问:“奸细郑国,你承认有罪吗?”

郑国说:“是的,我的确是韩国派来的奸细!我建议您兴修水利,确实是为了消耗秦国的民力,延缓韩国被吞并的时间。

然而,兴修水利,难道不是对秦国万世有利吗?”

秦王嬴政想了想,觉得此言确实有理。

郑国又说:“现在,关中水利工程即将竣工,何不让我将它完成,以造福万民呢?”

秦王嬴政沉吟半响,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郑国主持下,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建成了。

秦王嬴政非常残暴,想在他的刀口下脱险是不容易的。

但他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要实现野心,必须富国强兵。

郑国就是抓住了他的这一心理,说明自己的工作对实现他的野心有利,终于打动了他的心,保住了性命。

处理人际关系,就像钓鱼一样,你想得到对方的认同,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喜欢什么?

你有什么可以满足他们并将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来?

你想钓不同的鱼,就有必要投放不同的饵。

卡耐基曾说:“每年夏天,我都去梅恩钓鱼。

以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吃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于若干特殊的理由,鱼更爱吃小虫。

所以当我去钓鱼的时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鱼儿所需要的。

我不以杨梅或奶油作为钓饵,而是在鱼钩扣上一条小虫或是一蚱蜢,放下水里,向鱼儿说:你喜欢吃吗?”

在办事时,不要有太强的敌友观念,更不要害怕别人受益。

我们需要做的是,既为别人着想,又为自己打算,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邛州有个叫阡能的人,与同伙罗浑擎、勾胡僧、罗夫子、韩求等强人,挟持乡民,落草为寇,无恶不作。

尚书高仁厚奉命为招讨使,带兵五百名前往征讨。

出发前一天,有个卖饼的小贩形迹可疑,被巡逻的士兵捉住,通过审问,原来此人是阡能派来的密探。

高仁厚叫兵士将密探带到他面前,温和地问他,为什么要当强盗的耳目?

密探回答说:“我是村民,阡能把我的父母妻子都关起来,说:‘你探得真实,就免你一家不死,不然全都杀掉!'我是不愿意做这种事的,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高仁厚说:“既然这样,我何忍心杀你?

现在我放掉你,让你回去救你的父母妻子。

然而我成全了你一家,你也要为我办点事,回去告诉寨中盗贼们,就说:朝廷同情你们都是良民,被坏人挟制,所以派高尚书来救你们。

如今我来了,你们应放下武器。

我会使人在你们背上写‘归顺’二字,放你们回家,让你们各自营生。

该杀的只是阡能、罗浑擎、勾胡僧、罗夫子和韩求五个人,此事跟你们无关。”

说完,吩咐把这个密探放了。

第二天,高仁厚领兵来到双流。

把守这里的罗浑擎在双流西面设立了五个军营。

高仁厚派人脱掉军服,混入敌营中,用昨日对密探说的话告诉众人。

众人听了大喜,纷纷扔了兵器投降高仁厚。

罗浑擎见事不妙,仓皇出逃,却被士兵捉住,送到高仁厚跟前。

高仁厚把五座营寨和铠甲兵器都烧了,只留下旗帜。

对投降的人说:“原想立即放了你们,只因前面的营寨中不明白我的心意,请你们为我到前面,把背上的字给他们看,告诉他们快快归降。

等到了延贡,就可以让你们回去了。”

于是取来罗浑擎的旗帜,倒扣着,每五十个人拿一面旗,使人扬着旗帜大叫道:“罗浑擎已被捉住,送往官府了!大军就要到了,你们快些出来投降,立刻就是良民了,官府不会为难咱们的,保证不会有事的。”

到了穿口,勾胡僧在这里设有十一座营寨。

营寨中的人听到双流降兵的话,都争着出降。

勾胡僧大惊,拔剑阻止,士兵们群起而攻之并活捉了他,献到高仁厚跟前,穿口的叛军都归降了。

高仁厚就用这种方法,一举获五大贼首,招降了所有匪兵。

他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即大功告成,主要是考虑到了那些被胁迫为匪的乡民求生和保护家人的需要。

假如他为了摆自己的威风,用武力解决问题,最后即使能够成功,也必然蒙受重大损失。

那何必不采用这种对双方有利的做法呢?

卡耐基说,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时刻关心对方的需要,并且还要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

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总结。

有些老实人总是想着自己,不管对方的感受,不考虑对方的需求,心目中只有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为什么有些老实人总是“我”字当头呢?

这是孩子的想法,不近情理的作为,是长不大的表现。

你只要认真地观察一下孩子,就会发现孩子那种“我”字当头的本性。

当然,一个人如果全不注意自己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

可是,如果你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那么,你就会对他人漠不关心。

很显然,你对他人漠不关心,难道还希望他人对你关怀备至吗?

要想获得长久的成功,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照顾别人的需要。

说话的大智慧:

即便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如果不考虑接受者的态度及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