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于其中的巨大的利润也非常的动心不已。
一直以来,海上贸易,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有宋一朝,最为富有,失去了北方的所有土地,偏安一隅也凭借着这海上贸易的大笔金银的收入,还苟延残喘百年多。
如今大明,面临国库空虚,仅仅凭着土里耕种出来的粮食,面对强敌环伺,国内天灾不断,已然有些捉襟见肘了。
更不要说那越来越庞大的宗藩子弟,人数都超过了一省的规模,这些人不事生产,白白靠这大明养育,不纳一分钱粮。
这本身也是大明的毒瘤,却因为太祖铁律,无法割除。
自太子监国以来就见到这财政的周转是极其艰难的事情,急需要开源节流。
这一日在朝堂之上,也爆发了争吵。
沈易先一如既往的对于开放海禁还是持一些反对的态度。
尽管他看过思雨的奏书以后,态度有所松动,但是永乐一朝,几乎透支了国力。
当时郑和下西洋,除了让大明的国威遍布四方,并没有带回来实质性的好处。
而且前后七次下西洋,耗费钱粮无数,只不过挽回一个虚名而已。
这也是继朱棣之后,也只下过一次西洋,便草草结束,再不提下西洋的事情了。
因为这太耗费钱粮了。
沈大学士就是怕太子,太过爱慕虚名,效仿成祖,那样一来的话真是得不偿失。
然而太子的近臣,霍詹事认为,此举正是大利于明朝,应当从开船厂,立即开放海禁,成立市舶司。
太子也完全明白,沈大学士的担心,当场作出保证,不会效仿成祖,只为图个虚名,平白耗损国力。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沈大学士也就没有了反驳的理由。
其实他这样做也是有苦衷的,如果主张此事的人,别的世家大族他肯定也会大力支持。
偏偏会是他的大儿子。
为了避嫌,他也只能提出反对。
而今一看朝堂之上,几乎所有的呼声都希望重开海禁,毕竟大明每年的岁入就那么多。
一旦开放了海禁,将增加一大块的收入,百官的俸禄也会水涨船高,又有谁不乐意呢?
所以,太子所提的这份奏疏,很快就通过了。
三天以后,开始发出诏令,重开船厂,重新找回当年那些能够造大船的工匠们,重新招募水手。
还委派沈大公子给一个官职,市舶司司长,兼领泉州船务。
品级不高,权力不小,但是沈大公子几乎是倾尽家财去办这件事情。
这一切并不需要朝廷投多少钱粮,如此挣钱的买卖,早已让世家大族们动心了。
纷纷慷慨解囊,入股了沈大公子的远洋船队。
思雨所投的将近百万两黄金,还算是少的。
诏书下发的当日,沈大公子高高兴兴的就将天香楼的产业。尽数转移至思雨的名下。
如此一来,肖掌贵,与冯妈成了思雨的手下,直接对思雨负责,他们也是第一时间得到这消息,以后也感到非常的震惊。
他们两人没有想到,沈大公子会将这如此挣钱的买卖,尽数于送给了思雨。
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怎样经营,所有的一切都会照旧,只不过是东家换了。
至此天香楼每日的利水。都会存在思雨的名下,思雨自接手以来还没来得及,出宫去天香楼看一看。
只希望哪天太子能够恩准她才能够出去。
至于这其中的事务往来,便都由小鹿和妙玉,可以自由出宫,来往于烟柳巷与皇宫之中。
思雨对于天香楼的管理,几乎是完全放手。
她也见过了冯妈与肖掌柜,呈上来的账目,也明显能够感觉到,这账目上,他们做了手脚。
虽然她深居于深宫之内,她也在烟柳巷中混迹过,冯妈与肖掌贵也不敢在账目上做的,手脚改动太大怕她发觉。
但是思雨是何等精明的人,很快就发觉了。
然而她不动声色,只是将冯妈与肖掌贵的股份各自抬高了一成,并用朱红笔,勾出了账目几处不对的地方。
如此一来,既让冯妈与肖掌贵不敢再对思雨有所欺瞒,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思雨,再不敢在账目上有丝毫的做手脚。
从今而后,思雨等于又有了一项,来钱之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