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乐年间后,大明的船厂就已经荒废了。
制造大型远洋船只的工匠以及木材,几乎都被搁置在船厂之内封存单一沈家一己之力,怕是很难恢复往日的辉煌。
而这大型远洋船队必须需要当年郑和宝船那样的大船。
可那样的大船制造花费甚巨,以沈大公子那区区几百万两黄金,只怕是杯水车薪。
因为当年制造宝船的那些工匠都已经散落在民间,这就需要朝廷下诏。
沈大公子难就难在如何将这些人召集在一起,至于打造宝船,反倒相对容易一些。
以他如今的财力可以制造两艘到三艘这样的宝船,自然是不及当年大船的辉煌,但还缺乏极其优秀的水手,而且这些水手还不能从普通渔民中招募。
沈大公子刚回来时并没有想到这些,自觉地将大乘造好字,有一些水手会选上来,哪知这远洋船队的船手和水手远远不是普通渔民们能够胜任的。
大海变幻莫测,越到深处风暴累积,一招不慎就会葬身海底。
有那些经验丰富的水手回来对他讲,在那凶险的大洋上前一刻,还阳光明媚水面,平静后一刻就电闪雷鸣波涛汹涌。
无数船只葬身在那片幽深的海底。
显然沈大公子如果要只造出那么几艘大船,没有熟练的水手,只怕是也难以成行。
而且他的船队非常的脆弱,根本承受不了一艘船的损失。
所以他必须依靠朝廷的力量,才能拨到巨款,聚集一些,能人异士,重开船厂。
他的这些举措省大学是根本就不支持,他觉得这纯属是异想天开,当今皇帝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认为那船厂实在是浪费奢靡,而今国库空虚,根本没有闲钱去干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承祖一朝虽然辉煌,但时辰足一长并没有攒下什么余钱,导致后来两代皇帝,励精图治才让国库渐渐有了一些家底。
当到他继位的时候,国库也刚刚充盈,但近年来大灾不断,国库的耗损十分的严重。
当今皇帝是一个十分保守的人。
虽然现在太子兼国,但是并不能够保证这件事情完全能够由他说了算,必须有一个能人义士讲述着建造远洋大船队的好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绝对利益摆在皇帝面前,皇帝是不会动心的,就算太子说的天花烂坠,只怕是也难成行。
自从沈大公子将这样的诉求。告知思雨以后,思雨就觉得头大了好几圈,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情该如何分解。
沈大公子似乎想得极其的简单,觉得自己只是要跟太子吹个枕边风,太子一定会答应。
听了沈二公子一番诉求以后,她不由的发愁道:“实不相瞒,太子在旁边批改奏折的时候,我偶尔也会看上那么一眼,国库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丰盈,这些事情还需要从长计议!”
沈大公子脸上写满了失望,虽然思雨这番话并没有明确拒绝,但是在他看来这就等于把路堵死了。
他不由的威胁她道:“我的船队若是不能成行,你那三百万两黄金,只怕会是血本无亏,至于天香楼,我还得再斟酌斟酌。”
思雨听了这话,不由得失笑,虽然她也明白这世间莫非两个字,利益。
但是沈大公子翻脸翻的这么快,也着实让她意外,不过她觉得并没有必要跟沈大公子计较这些。
设身处地为对方而想,只怕是换了自己也会这样做。
她只好耐心地对沈大公子讲道:“我并不是不答应,而是太子,怕是也做不了这个主,毕竟皇帝拥有最终的决断权,就算皇帝同意,只怕是此事,如果得不到重臣的同意还是很难实现,必须有一个人能够将这里其中的好处讲给他们听。”
沈大公子听思雨这么一讲便陷入了沉思,的确,只是太子与皇帝只点头允许还不行。
必须让他们明白开放海禁的巨大利益会给大明带来巨大的财富,这样才能让那些权贵上下一心。
毕竟来钱的事情谁都愿意干。
沈大公子听了思雨的话,有些为难道:“你说的道理都对,但是我这个人不像我二弟才疏学浅,笨嘴拙舌,这其中的好处我是心里知道,但却无法表述出来。”
思雨听了他的话,有些为难道:“这我也没办法帮你,你必须得讲出来,不然你找一个人写一张详细的奏书,而且这个人还必须文采斐然,我才能交给太子让他看一看!”
沈大公子完全明白思雨说的这些话,就是必须让他找一个。文采比较出众的人,将这开放海禁的好处详细叙说于太子听。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