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艳阳天下> 七 文明示范展精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 文明示范展精神(2 / 2)

你们真是超前,我由衷地感叹道。

他回到屋里,打开电脑,把刚才登记的那些收购的废品,又一家一家地登记在电脑的表格里。每一家有一张表,上边写清了时间、斤数和钱数。

怎么记在本子上,还要往电脑里面打呢?我困惑地问道。

电脑比人脑强大。他边打着字边说,电脑有搜索功能,你要查谁家的,什么时间的,什么东西,一查一个准。要不然一笔糊涂账,我自己没收别人的一毛钱。众口难调,万一有个难说话的,说我做了手脚,电脑就能给我质证清白。另外,这也是一个数据,能说明我们垃圾分类,文明示范的效果和成绩,可以为村委会汇报时提供一份翔实的资料,也是帮助他们工作的。

你可真是个有心人,我由衷地感慨说。

举手之劳,举手之劳呀!多动动脑筋,防止老年痴呆,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对大家也没有坏处。既然双方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多做呢?他登记好后,关了电脑说。

今天咱们有什么活动?我问他。

先近后远吧,我先领着你参观一下我们的村子,再看明天以后还干什么。

他说着,领着我出了大门,把大门锁上。我们两个人边聊着天,边沿着村子的水泥路慢慢走着。

出了村子,沿着公路两旁,全是一株一株的伞形的苹果树,像一把把大伞似地仰视着蓝天,以最大的面积,吸收着天上的太阳光。令我惊奇的是,果树底下的地,既没有草,也没有庄稼,而是长着不知道什么的植物,密密匝匝地,刚刚冒出土,翠绿翠绿的。

地里的都是什么庄稼?我问。

那叫地参,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非常丰富,号称是种在地里的牛奶。而且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只要种上一季,在以后完全不用播种。一到春天自己就重新长出来了。因为生命力特强,秋天收获以后,是刨不尽的。第二年春天自己就会重新长出来,完全就是懒汉的庄稼。这还要感谢你们中央电视台。我几乎天天看你们电视台的农业节目。你们第7套有个科技宛,详细报道了这种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种植特点。我花了四百块钱,试种了五分地,长势良好。我自己首先在我的果园里种植,很快就推广到全县,这叫林下经济。因为果树的间隔大,空着的地也是浪费了,完全可以种一些不影响果树生长的低矮植物。这种东西不用管理,它唯一要吸收的就是钾肥。只要把秸秆烧成灰,上在它的根部,就是它的肥料,一举两得。而且产量非常大,一亩地要达到四千多斤,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村里人见我除了果树之外,还有这样一笔不少的收入,就向我要种子,很快在全村中推广开了。一斤一块钱还要卖四千多块钱。地头价一块钱一斤,而零售价要卖到两块多。我们的地完全就是产金子的地,想不发财也不可能的。

他有些自豪地说,脸上现出灿烂的笑容。

按您的说法,好像你们村子里边全发了财了,难道没有穷人吗?

当然有,主要是孩子多,或者是生了大病或者慢性病的人。村里人还是老脑筋,多子多福的观念非常重。孩子多了负担重,还要接受教育。对这些人,计划生育根本没用,我们这些走在前面的人,有时候也要帮扶他们一下。孩子上学,老人生病,我们都给捐一些款。但我有一个原则,救急不救穷,救穷不救懒。如果自己不努力,只等着别人帮助,对这样的人说句难听的话,穷死活该。并不是所有的穷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一定要同情和帮助那些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改变不了现状的人,而不是懒得坐在家里躺在床上,等大家来帮助的人。不过这样的人在我们这样的村子里是没有的。

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离开了村子,走下了水泥路,走在了一段狭窄的土路上。那条路逶蛇蜿蜒一直延伸到土坡的尽头。

走着走着突然没有路了。脚下是一个深深的断崖,扶着断崖口的一株槐树,探头朝下望去,只见一排排破败不堪的窑洞,全部坍塌了,只留下土窑洞底部的小半截。有的院子还在,甚至院畔里还有几棵槐树。但所有的路都断了,人根本无法走下去。好像是几千年以前早已湮没了一个古村落,完全就不是人甚至连动物住的地方都不像。

这里是……我迷惑地望着他说,难道是……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他说,你也许根本想不到,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村子。所有人都住在这些破败的窑洞里,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祖祖辈辈都是住在这样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离开过。如果不是一家一家地迁到上边的平房和砖窑洞里,你可以想像,这一孔一孔的土窑洞全部倒塌,我们全村人可能就已经灭绝了。别说现在过着现代化的生活,恐怕连死骨头都找不到了。

看着眼前的景像,我惊讶得舌头吐出去,都缩不回来了:这难道也是人住的地方?不比动物的巢穴好多少,跟非洲原始部落里的那些人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想像,在一盏昏黄的油灯周围,在一张破草席上,像泥塑木雕一样坐着满脸菜色的一家人,抚摸着咕咕叫着的肚子,渴望着一条窝头,甚至一张大饼的生活。白天辛苦劳作一天,晚上只能想像着能填饱肚子的食物,给自己画一张大饼,天天带着遗憾睡去;带着疲惫的身体,默默地像奴隶一样地做着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们这些80后,90后和00后,盖上十八床辈子做梦也是梦不见的。

哪里是你的家呢?我望着下边面目全非的地方问。

那不是,他指了指院畔里有一株国槐的地方说。

我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黄土埋了大半个院子,一排三孔窑洞全部坍塌了,只留下后半截儿窑洞的底部,根本看不出原来的一点样子。只有那株国槐还非常挺拔,挺立在院畔里,守护着已经消失了的村庄。一切都像梦幻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

耳听不如目见,一切都在不言中。

我们又重新返回村子里。什么叫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眼前一排排的平房和小二层楼;水泥路两边,一盏一盏的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屋顶上,一排排的光电太阳能一体化设施,以及体现着现代信息化的一根根三网合一的光纤和停在家家户户大门口的小轿车,农用三轮车,在春天温馨的阳光照射下,那样清新,那样夺目,跟刚才那破败不堪的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我非常感慨,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国家一切工作之母。只有他们发展壮大了,才能给我们以能源,以力量,以血液和肌肉,甚至是生命。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如果让你在一吨黄金和一块面包之间作出选择,恐怕所有人都会选择一块面包的。因为面包可以使人活下去,黄金再多再好,也是没有这样的力量的。而眼前的这个老人,和成千上万像他一样的人,就是给我们提供血液,肌肉甚至生命的源泉和力量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理由不保护他们,爱护他们。因为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只有让农民拥有了土地,才能充分地利用土地,给我们的国家命脉增加新鲜的血液和肌肉,国家的命脉也就会日益健壮和强大。所以,只有让农业发展起来,农民强大起来,我们国家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和强大。作为一个农业记者,我更没有理由不为他们呐喊、呼吁,为他们的成功欢呼,对他们的痛苦安抚,让他们永远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福利,永远做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信念,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根标杆,一根坐标,一盏鲜红鲜红的路灯,给所有人以希望,以生命的源泉和力量。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