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天幕]皇帝聊天群>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6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64节(2 / 2)

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

他看到了开放历史话题中的“宋太祖赵匡胤”。

藩镇、乱世……

李隆基只觉寒意涌入四肢百骸。

他几乎是立即想到了他所设置的节度使!

他的民心在此刻直跌百余位,其治下百姓皆惊恐于“损口近三千六百万”!

【李世民:割据……竟是如此。】

仅凭朱姓皇帝的两句话,李世民已经猜出李隆基是怎么回事。

唯有战乱能使得“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而起因或许就在于藩镇割据。

而藩镇割据武将为重,就有了宋初的以人为食。

李世民为大唐百姓而恸。

此时的大唐人口还不到三千万,李隆基一朝却有五千多万人口,如此极盛之时,却遇上君王晚年昏聩!

【秦念:李隆基,你的盛世不是你一人之功,是承袭李世民、李治、武曌三人的遗泽,亦是透支大唐的未来。】

【秦念:你到晚年却沉溺于享乐,对种种隐患视而不见,透支未来获得的盛世也迅速迎来反噬——大唐在极盛之时转衰,数百年乱世自你而始!】

为何说是透支?

土地兼并问题暂且不谈,光是节度使制度,秦念就可以说开元盛世在武功上有着巨大的水分。

节度使制度,是将边防压力转嫁给边镇地区,以减少中央的财政压力。

军、政、财三权合一的节度使,权力高度集中,政务决策效率与军事指挥效率都得到空前加强。

于是此时的唐朝不仅能收复此前的失地,甚至还能开疆拓土。

但这就是在饮鸩止渴,将地方权力下放给节度使,从而换取短暂的盛世。

后果也极其惨痛——

藩镇军队久经沙场,战斗力远超中央:安禄山造反时,内地“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

安禄山十一月造反,十二月就攻陷东京洛阳,第二年六月就攻陷长安。

安史之乱带来的直接损失是三千六百万人口,此后藩镇割据成为痼疾,最终演化成惨无人道的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算,到赵匡胤建国,期间历经两百多年乱世。

第94章

【李隆基:朕、朕……】

早在四年前, 他想任命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宰相张九龄以牛仙客“目不识文字”为由极力劝阻,李隆基就罢免张九龄、裴耀卿, 拜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

此后监察御史周子谅说牛仙客没有宰相的才能,李隆基就将他杖杀,并将引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自那以后,李隆基就很少听到难听的谏言,只能听到李林甫的歌功颂德。

如今天幕点出大唐将要迎来巨变,藩镇作乱十去其七!

藩镇割据……

李隆基此刻想到了张九龄的谏言:“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如今张九龄已薨, 安禄山却是平卢兵马使。

【李世民:李隆基, 你若继续如此昏聩, 不如早些将皇位禅让他人!】

此前得知宋前乱世竟是以人为食时,李世民就深感愧疚。

当时赵匡胤和秦念都说过错不在于他。

如今李世民总算知道祸起何人。

竟然就是此前民心一直在他之上的李隆基!

想到大唐百姓何等信任这个曾孙,却在他的昏聩之下遭遇“十去其七”的兵祸,更是面临数百年乱世——

李世民怎能不痛恨!

………

而太宗皇帝这句话一出, 李隆基的民心再度骤降百名!

李白望着天幕, 忧心于秦念所说的“反噬”。

陛下今年五十有六, 显然已经算是“晚年”。

但比起年龄,陛下罢免张相,重用李林甫之流才是真正的昏聩之兆。

“反噬”将起于何处?起于何年?

【李隆基:朕、我会立即改过!】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