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2章(2 / 2)

战马长嘶,人声鼎沸,刀枪如林。

前軍先动,中軍跟上,后军殿后。黑色洪流,浩浩荡荡涌出虎牢关,杀气直冲霄汉。

正在此时,一名军士自帅台下急步奔上,单膝跪地,急声禀报:启禀相国!辕门外有一人,自稱贾詡,特来求见!

聞声,董卓眼皮一抬。

贾詡?

此人名声不顯,却有智谋之稱,此时前来,所为何事?他瞥了李儒一眼,见其面露些许思索。

叫他进来。董卓随手一抬,往军帐去。

不多时,贾詡举步走来。

他穿着普通的文士袍,面容清瘦,神色平静,与周遭的肃杀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参见相国。贾詡躬身行礼,不卑不亢。

董卓往后一仰,在侍者的协助下卸甲:文和不在府中安坐,却来此刀兵之地,莫非,是来劝本相罢兵?

贾诩脸上不见波澜,只微微抬眼:相国神威盖世,西凉铁骑出兵征讨,自是必胜无疑。诩,一介微末之臣,不敢生此不自量力之妄念。

这话让董卓脸色好看了几分。

李儒默默在一旁观望,若有所思。

只听贾诩继续说道:诩偶聞,西凉铁骑正讨梁国,然两军相交,即使大胜得还,亦必然损折。在下有一计,或许,不必损一兵一卒,便可令梁国俯首。

此言一出,董卓起了些兴致,说来听听。

诩听聞,梁国近年来声名鹊起,除女相谢喬颇有才干,还因其地天降圣人。据说,此圣人,能解世间万疑,却性情淡泊,极少露面。谢喬治下,梁国安稳,百姓归心,与此圣人暗中辅佐,以其名望号召,大有关系。依某之见,此实收拢人心之术。那圣人之说,多是故弄玄虚。

董卓摸了摸下巴上松弛的肥肉,眉头紧锁。

相国请想,如今天子年幼,正位不久,朝中虽有诸公辅佐,然帝师之位一直空悬。若能请得梁国这位圣人入京,辅导陛下研习圣賢之道,参赞治国良策,岂非一桩上应天心、下合民意之盛事?

天下民生凋敝久矣,皆因先帝不察奸佞,宠信宦官,加害士人所致。今天子冲龄践祚,若为明君,必须一良师,传道授业解惑。

天下之人,谁可当此师?唯圣人也。

如此名正言顺,合乎礼法之事,天下人闻之,莫不拍手称好。贾诩娓娓道来。

董卓眯起一双小眼,沉吟道:召那圣人入京?

正是。相国可以天子之名,颁下一道诏书,征辟梁国圣人入京为帝师。言明天子思賢若渴,欲求名师指点治国安邦之道。

诏书送至梁国,谢乔便面临两难。若她奉诏,将圣人恭敬送来京师,那自然最好。此圣人一旦抵达京城,便如同鱼入釜中,是龙是蛇,便由不得谢乔了。相国可将其奉为上宾,安置于馆舍,每日派遣官吏请益学问,言辞恭敬,礼数周全,实则令其无法脱身。梁国骤失此精神支柱,人心必然浮动,相国再相机行事,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倘若,贾诩话锋一

转,声音压低了几分,谢喬以任何理由推诿,或称圣人淡泊名利,不愿出山,或言其他托辞,总之是不肯放人入京。那便是将大义名分,拱手相送于相国了。

届时,相国便可昭告天下:谢乔名为汉臣,实则包藏祸心,不尊朝廷号令。朝廷征召贤才辅佐圣君,此乃国家大义,利在千秋社稷,她却将圣人私藏于梁地,使其不能为国效力,意欲何为?莫非是想挟圣人以自重,将贤才奇货可居,坐待时机,图谋不轨?

此等行径,与乱臣贼子何异?其不臣之心,已然昭然若揭!

如此一来,相国再兴问罪之师,便是讨伐不尊王化、意图割据之逆臣,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天下士人百姓,只会指责谢乔不识大体,妒贤忌能,阻碍贤路。梁国之内,那些心向朝廷或素来不满谢乔之人,闻听此讯,焉能不心生动摇,甚至生出异心?届时,无需相国大军千里奔袭,强攻坚城,梁国之内或已自乱阵脚,分崩离析。即便仍需动武,我军亦是吊民伐罪之师,梁国军士,又有几人还肯为她一个不忠不义之人死战到底?

董卓艰难地听到这里,终于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够了!磨磨唧唧,绕来绕去!

贾诩见状,言简意赅地说:相国若循我计,可兵不血刃取梁国。

董卓大手一挥:我意已决。汝不必多言!

说罢,他猛地起身,大步流星地走出军帐。

待董卓离了军帐,一旁的李儒脸上带着笑意,缓缓开口:文和甚晓戎事韬略,却不懂朝政。

贾诩诧异:愿闻其详。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