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6章(1 / 2)

另一侧,屯长张飞不时咆哮着冲入战团,用手中的木矛拨开缠斗的兵士,大喝道:出矛要快!要狠!看准了再刺!莫要胆小如鼠!

他亲自下场,与三五个军士对打,木矛在他手中使得虎虎生风,逼得对方连连后退。

他更注重激发军士的血勇之气,常以激将法道:哪个孬种不敢上前?!

训练间歇,他会与军士们一同席地而坐,大口喝水,拍着他们的肩膀说些鼓劲的笑话。

相府之内,长史刘备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他长年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牍簿册之间,其处事条理分明,待人谦和有礼,又能洞察细微,常于繁杂事务中寻得症结,提出妥善建言。

梁汾亦在军务上日益精进,常与关张二将讨教兵法,夜则研读谢乔所授之兵书图志,于排兵布阵、军械调度一道,颇有心得。

极支辽则于智谋一道用心钻研,不再局限于书本,更开始分析各地传来的讯息。谢乔常将一些从北方各地搜集来的情报,如南匈奴部落动向、地方豪强纷争等,交予他剖析,锻炼其判断时局、揣摩人心的能力。

2型的投石车造完一百架之后,果然如谢乔所料,[工坊]的图纸升到了3型。由此推测,升到4型,可能得好几百架,至少上五百架。

若五六百架投石车放在城中,太夸张了,也占地方。

用不上那么多,谢乔将投石车产线暂时关闭。

在造完的这一百架投石车中,已有八十架,被悉数安置上了高达五丈的五级城墙。

搬运这些庞然大物,着实不易。军士协力,先是将每架投石车的长臂、底座、配重箱等主要部件拆卸开来,每一处接口、每一个榫卯,均用炭笔细细标记,唯恐组装时出了差错。

而后,于城墙之下,临时竖起数座巨大的木制辘轳与吊臂,数十名壮汉一组,肌肉贲张,青筋暴起,口中呼喝着统一的号子,合力绞动辘轳,将数千斤重的部件,用浸过桐油的粗大麻绳,一寸寸、稳稳地吊上墙头。

城墙之上,早有经验丰富的匠人等候,他们手持图样,指挥着军士将吊运上来的部件迅速归位,依照标记,将榫卯一一对合,再用坚实的木楔敲紧,关键处则以特制的铁钉铆死。

一架投石车从拆解到在墙垛间重新昂然挺立,往往需耗去大半日时光。

坚逾金汤的城墙是最牢固的盾,而这些蓄势待发的投石车,便是悬于敌颈的最锋利之矛,二者相合,方能高枕无忧。

石弹,自然是越多越好。

为了确保这百架投石车有充足的备弹量,增开了几座采石场,军士先用重锤凿开山石,再用铁凿,将这些碎裂的石块大致修整成百斤左右的圆形或椭圆形,虽不求规整,却也尽量减少棱角,以利抛射。

修整好的石弹,由牛车一车车艰难地运往城墙之下,再由军士们肩扛手抬,一枚枚搬运至城墙上的指定位置,堆积在每架投石车的近旁,如同小山一般。

可以轻易预想到,城墙上的这些投石车,一旦催动,万石启发,城外哪怕再严密的军阵也必然溃败。

睢阳之外,宁陵坞和莽苍城寨同样在稳步发展。

高山上的城寨,利用神奇土壤,高效种植作物,不仅能养活城寨居民,还能悄悄地为梁国提供食材供应。

随着优秀管理人才入主城寨,脏乱差的现象彻底改变,寨中百姓安居乐业。

而宁陵坞,则在虞仲和杜奉的带领下,秘密操练着私兵。这些兵卒手持矛、盾牌,在教头的喝令下,一日复一日,演练着刺、劈、格挡等招式,武德充沛。

宁陵坞,这座军事堡垒,就像是谢乔打在前方的一颗尖钉。

这几年来,四境一片欣欣向荣,可若放眼望去,海内却是不同的光景。

梁国之外,汉家天下,依旧风雨飘摇,在崩塌的边缘苦苦支撑。

终于,中平六年,山陵崩。

四海巨震。

第109章

公元189年,即中平六年四月,大行皇帝崩于嘉德殿,龙驭上宾,寿三十有三。

宫中缟素,皇子刘辩柩前即位,群臣跪拜,山呼万岁。

新帝尊其母何氏为太后,临朝称制。

太后之兄,大将軍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录尚书事,辅弼朝政。

消息不日傳到梁国。

这都如史书记载一般无二,謝乔知道,帝都雒阳,此刻定是暗流汹涌,杀机四伏。

以大将軍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以袁隗为首的士人集团,与宫中宦官积怨已久,如今新帝年幼,正是图穷匕见之时。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