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坦克(panzerkampfwagenviausf.eti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重型坦克。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ausf.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e(ausführungger."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vi-e、panzer
vi-e、pzkpfwvi-e或sd.kfz.181(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1]
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投降为止,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虎Ⅰ重型坦克设计
虎式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xìng、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
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牺牲机动xìng。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i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四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四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虎i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0毫米厚以及炮塔正前方有110毫米厚,相较于四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接战距离,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坦克车顶的装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虎i坦克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并采用榫接结构。焊接点品质很高,装甲都是采用焊接,而不是铆接。
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
虎i坦克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
21升12汽缸迈巴赫hl210p45汽油引擎
650匹马力(实际测为641匹,478千瓦),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p4523升
700匹马力(实际测为690匹,515千瓦)。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xìng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悬吊系统使用了十六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经常发生)的负重轮,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这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苏联于凌晨的攻击时偶然发现此时虎式是可能处于无法移动状态。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设计出来,橡皮胎制于内部,最终全面取代。
炮台有一个圆型的地板,而主炮的支撑及发shè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shè炮,而其88毫米36
l/56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而在二战时最有效率及可怕的虎ii坦克88毫米kwk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shè炮的。更甚的是,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飞行,并配置了极为jīng确的蔡司tfz9b
瞄准器。在一次试shè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吋x18英吋的目标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于1哩(约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一哩近的。
其它特点
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坦克的极端重量并且意味需要新的cāo控系统,替代用于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煞车设计,衍生型的英国merritt
布朗单齿轮系统被使用了。虎式坦克的cāo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意味着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借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因而有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cāo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容易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动xìng能仍有待改进。当虎式坦克拖曳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和有时导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来拖另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带发生故障,经常都需要两辆虎式坦克拉拖动一辆.
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经常都不能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的。单辆德国sdkfz9famo
半履带拖车无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辆sdkfz9famo半履带拖车才能拖曳一辆虎式坦克。
虽然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当中一个重武装和重装甲的坦克,盟军坦克的一名强大的对手,但设计过于保守且有一些严重缺点。平的钢板面明显的没有参考到t-34的倾斜钢板的设计,要求结实增强重量已提供充足的保护。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于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使用。
虎i坦克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它的非常高生产成本。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0,000辆美国m4谢尔曼和58,000辆苏联t-34系列,1,355辆的虎i坦克和
500辆的虎ii坦克比较。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帝国马克)都是昂贵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四号坦克的两倍和三号突击炮的四倍。设计历史
虎式坦克于1937年chūn季开始研发,开发过程几经周折。到1941年亨谢尔和其他三家竞争对手(保时捷、man和戴姆勒·奔驰)
分别提交上一款35吨左右,配备75mm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然而,苏联t-34型坦克的诞生宣告了这些设计的过时。据亨谢尔一位设计师埃尔温·阿德勒讲:“军事专家深为震惊,他们发现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竟无一款坦克能与t-34匹敌。”于是,定制标准立刻提高,包括车重增加到45吨,并配备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车必须在1942年4月20rì,阿道夫·希特勒的生rì上亮相。由于研发时间有限,原先较轻的底盘设计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该车可靠程度、稳定xìng相对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丝毫没有借鉴t-34坦克的设计经验:斜坡式装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力学优势。但厚重、制造质量优良的直面装甲被采用,实战中表现亦是毫不逊sè。
保时捷和亨谢尔提交了样车,在面见希特勒之前于拉斯滕堡作了比较测试。最终采取了折衷方案,亨谢尔的基本架构被采用,而换装保时捷的炮塔。虎式坦克正式定名为panzerkampfwagen
viausf.
e(六号装甲战车,e改型)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与此同时,军方订购了60辆保时捷设计。这批货不是用来投入战斗,而是被改装了固定战斗部,临时命名为panzerjauml;ger
tiger
(p)(猎虎),即人们常说的“斐迪南式”,1944年2月27rì,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被正式更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实战,其实最初的产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修改,都直接在生产环节上完成。最为显著的是后期型号降低了炮塔,并为乘员提供更为安全、较易于逃生的驾驶舱。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气净化/调节系统被取消了。生产历史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