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社交要读心理学:交际应酬与为人处世中的心理策略> 第六章 社交中的心理应对(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社交中的心理应对(四)(2 / 2)

错误:“那么,现在已经教给你了。以后可不许再犯了。”

正确:“我相信你会从中得到窍门——只要坚持试一试。

错误:“你最好马上就改进,要不然就别干了。”

要记住,欲使批评取得成功,其目的必须是为你自己和被批评的人共同达到有价值的目标。不要把批评仅仅作为支持你的自我的手段。当你必须纠正别人时,一定要避开他的自我意识。

第9节 如何挽回友情

朋友之间就是一个不断摩擦,然后融合的过程。但是因为各种摩擦导致互不来往,影响双方之间的感情,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如何重归于好呢?一般来说,通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直接道歉

放下架子,主动“登门造访”,向对方赔礼道歉,主动承担责任和过失。矛盾冲突后希望和解,但说不出责任原因,不好意思当面赔礼,见面后有话又难以启齿时,此法比较合适。矛盾冲突到难以饶恕的地步,请求原谅的一方直言赔礼已不奏效,只有效仿廉颇“负荆请罪”,亲自到受害方请求惩罚自己,勇敢承担一切责任,一切后果。

(二)分析自己的过错

矛盾冲突中在对方错误、自己正确的情况下,事过境迁再将事情冷静分析,心平气和分析给对方,可能赢得对方的主动道歉。

(三)平静地进行说理

冲突双方处于“冷战”的僵持状态,己方以高姿态找对方说清原委,寻找分歧原因,自我批评,话顺理明,理明气顺。

(四)通过时间来淡化

“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可以冷处理,时间老人会给双方更长的矛盾磨合期。

第10节 如何解除误会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平等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当自己的言论或思想被别人误解的时候。为误会痛失好友者有之,酿成灾难者亦有之。那么,学会在交际中解除误会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实际了。

首先,对于误会不要过于认真,也不要不重视,以一颗无私心让误会消释于无形。我们身边经常发生误会,但误会多了,累积成较严重的误解,就容易使各种关系发生根本转变。本来是好朋友可能关系疏远,甚至反目成仇。但是不等闲视之,并不等于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经常发生的小误会,没必要都做解释。这要靠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心底无私、乐于助人的品质去化解。

其次,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处理误会。有时候,你越是表白你是不幸的、无辜的,越是说得头头是道,比真理还要真理,比任何人都要真诚,对方越是认为你心虚胆怯。要选准时机,才能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意。对待别人的误解,不能耿耿于怀,需要以一颗忍辱负重心,乐观旷达地接受它,将误会融化在自己忍辱负重的胸怀里。只要一如既往地付出爱心,总会使对方幡然醒悟,而且一定被你所感动,从他那里找回真诚的友谊。

再次,不急躁鲁莽,以一颗细致的心唤醒对方。生活中,某些人喜欢转动自私的轴心,在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煽阴风点鬼火,制造误会,挑拨离间,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因此,遇到误会千万不要急躁鲁莽,而要平心静气,细心思索,及时沟通,使对方从蒙蔽之中醒来。

第11节 翻脸后如何重修旧好

冲突和摩擦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是不可避免的,一时感情冲动,往往会殃及长久苦心维持的友情。事后想来,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为我们所不愿的。如果有机会弥补,何乐而不为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修复因暂时的冲突而翻脸的解决方式。

(一)要谨记,旧事不重提原则

当双方因一件小事而闹僵,但同时又有重归于好的愿望,最好是让过去了的事都过去,刻意地去忘了这段不愉快,切不可继续追究盘查,更无须分辨谁是谁非。两人你我依旧,宽厚待人,淡忘旧事,自然而然地便得以重归于好。

(二)寻找时机,主动示意

好的时机会令你示好的意图得以充分表达,获得期望以外的效果。例如,对方生病时你代为照顾其家中小孩,或有别的困难时你毫不吝惜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都会使对方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在欣然接受之余更生感激和愧疚之心。

(三)对过失采取适当补救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二人闹僵,双方都有责任,不能单纯只责怪哪一方。所以想要重归于好,自我检讨是不可少的。为求得对方谅解和表达诚意,应主动积极地加以补救,但同时也要掌握好尺度,无须过分自责。以达到既能将过失化解,又能得到对方认可的效果为目标。

(四)宽容隐忍,理解对方

出现翻脸的局面可能属对方有意,但也不排除无心的情况。此时,宽容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豁达的胸襟容忍对方过失理解其行为,是良好心态和优秀心理素质的体现,关键时刻迈出积极主动的一步,在恰当的时机也足以彰显出你独特的人格魅力。

第12节 面对不必要的邀请如何应答

社会日益开放,人们的交际也愈加广泛,但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如何拒绝那些自己不想参加的,对自己没有意义的“盛情”邀请,那你的时间表里将没有自我空间,完全没有了喘息的机会。一方面要拒绝,一方面又不失和气,实在是需要技巧的,这就涉及到拒绝谈话技巧的使用了。

(一)方法一:缓兵之计,模糊应答。

某单位一同志利用儿子过生日的机会请陈局长光临,但陈局长不想赴宴,可又不好明辞,便说:“这段日子说不定哪天上级就来检查工作。这样吧,到时候如果没什么要紧事,我就过去聚一下。”言外之意,有事就去不了啦。模糊应答的妙用在于既不使对方太难堪或太失望,给人以拒之门外的感觉,又给自己创造了“缓冲地带”,留有回旋余地。

(二)方法二:设置前提,争取主动。

给对方设置一个前提,诸如一小时之内,吃完饭就返回等,争取自己限时脱身的主动权。有时盛情邀你的是很熟的朋友,断然拒绝显得不够礼貌,模糊应答又有狡诈、隔膜之嫌,就不如快人快语,先给对方设置一个前提。

(三)方法三:创造条件,走为上策。

以方便为名,到服务台拨个家里电话,叫妻子马上拨此电话说家中有急事,从而名正言顺地溜之大吉。对那些不期而至而使你进退两难的无聊邀请,不妨创造条件,找个借口,走为上策。

(四)方法四:剖析事理,坦陈心迹。

质检员小王的好友帮包工头约小王吃饭。小王对其友就可晓之以理,讲明不能赴约,而且万一出了事对你我都不好。

第13节 怎样劝架才有效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还因矛盾激化而吵架。这时,就很需要旁人及时劝架。

面对那些愤激的吵架者,怎样劝架才有效,是要讲究点说话艺术的。

(一)要了解情况

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劝架前先侧耳细听,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很好。对原因复杂的吵架,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劝架的话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二)要分清主次

吵架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词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这样才比较容易平息纠纷。

(三)要客观公正

劝架要分清是非,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以为“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笼统地对双方都做批评,这不能使人心服。

(四)要风趣幽默

吵架时,双方脸红脖子粗,气氛紧张。这时,用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就像清凉油、润滑剂,可以“降温”和“放松”。

(五)要婉转批评

人在吵架时火气大,耳中听不进劝告。因此,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词,要多用委婉语,注意不触及当事人的忌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激烈尖锐的语句,免避火上浇油。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吵架双方矛盾白热化、动起武来时,就要用高声断喝,使当事人震惊。

第14节 学会示弱

——消除他人不满和嫉妒的妙方

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示弱,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社交之道。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除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们。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作用,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

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

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纪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

经济比较富足的,可以适当诉诉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坦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直言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长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补人之长。

示弱有时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要表现在行动上。

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成功。在其它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事业之外,平时对小名小利应淡薄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再为一点微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的弱者。

示弱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销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

第15节 怎样安慰别人

——做雪中送炭的人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本人自勉,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当亲朋好友遭受不幸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责任。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已有交代、说明,勿须你再多言。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谈及过多,势必包袱加重。你应该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其精神负担。

对于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门第被人歧视的不幸者,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劝慰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成功事例,鼓励对方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思想影响。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应当注意倾听对方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等。对生老病死之类的突发事件,要注意及时安慰,事过境迁不仅失去意义,而且会使对方已经平复的心灵勾起伤心的回忆,这是很不妥的。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去安慰。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失控的情况下,任何人的安慰都难以入耳,只能火上加油。还是等他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再同他交谈为好。

有时,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

对于身患病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仍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居然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当事人以后明白了真相,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如果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仍要实话相告,即使不算坏话,也该算蠢话。

第16节 怎样对付“揭短”

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你的妻子却在一旁插话说:“听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儿的影子都没见着!那鱼是花钱买的!”

你正在和新结识的女友吹嘘:“我最近上了一个戏,这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彩,上演后一定会轰动。”旁边却走过来一个朋友:“嘿,不怕西北风煽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而已!”

你正在帮助你的领导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天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你的亲戚走过来:“嗨,他只会拆零件。前天我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让他一修,只能看一个频道了!”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得理亏。

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

你可以接着妻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五元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跑进我的网兜里了!”

你也可以接着朋友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得先干场记,不信你去问问黑泽明!”

你也可以对亲戚说:“每个电视机都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

(一)尽量不怀疑他人别有用心

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过,何必胡乱猜疑呢!

(二)不可反唇相讥

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常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三)泰然处之

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到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四)幽默的回敬

对付他人“揭短”的最佳方案是急中生智和具幽默感。

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

幽默的回敬,对“揭短”者也是一种应付之道。

第17节 如何化干戈为玉帛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767—145年)曾经和一个叫本顿的人进行决斗。本顿一枪击中了杰克逊的左臂,子弹一直留在里面。二十年后,到132年医生取出子弹的时候,本顿已经成了杰克逊的热情支持者。杰克逊建议将子弹归还本顿,但本顿谢绝接受,说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遗失物或被抛弃物的追索时间为二十年。现在二十年已经过去了,产权发生了转移,子弹的所有权当属杰克逊了。而杰克逊说自从上次决斗到现在还只有十九年,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本顿回答说:“鉴于你对子弹的特别照管,并且一直随身携带,因此,我可以放弃这一年。”

我们从安德鲁·杰克逊和本顿的交谈中,发现两人其实都没有把二十年前的决斗放在心上。这也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他们决斗之后的二十年中,为什么一个还是另一个的热情支持者。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些旧怨出现。这些旧怨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上面的例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宽恕就是给别人机会,当然,也是给自己机会。“化干戈为玉帛”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式,非常重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有矛盾和烦恼,如夫妻、邻里、同事间不和谐,均会使人出现负面情绪,甚至产生仇恨。在被别人曲解和伤害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报复。然而,报复虽然发泄怒气,减少心中的负荷而痛快一时,但会激化矛盾。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免进入困境,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做到宽容大度,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逃避,老死不相往来。将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分别列出。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全力以赴去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先寻求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尽力而为必能得到对方的谅解与支持。

第18节 如何面对别人的讥讽

讥讽,在交际性语言中是一种有较强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讽刺性谈吐具有含蓄、幽默、风趣、辛辣的特点,是一种“攻式”语言。它通过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说者的轻蔑、贬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丑恶、戏弄无知、回击挑衅等等交际效果。

在交际场合,人身攻击之类的不愉快事件是难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哑巴亏,讽刺将成为你防身的盾牌。

“九·一三”事件之后,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次辩论中,苏联代表马立克借此事贬低我国。他说:“中国那么好,为什么林彪要往苏联跑呢?”中国代表镇静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鲜花虽香,苍蝇不照样往厕所飞吗?”

反唇相讥必须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尽藏则不知所云,尽露则赤膊上阵了。

肖伯纳的《卖花女》准备上演了。他派人给丘吉尔送去两张票,并附一张短笺:“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

丘吉尔回复道:“亲爱的肖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为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观赏《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你的戏也会有第二场的话。”

一个嘲讽政治家只有对手,没有朋友;一个反讥戏剧家作品可能短命,不会长寿。讥中含趣,乐中有嬉。

当然,讽刺要掌握分寸。讽刺之言是不宜随意使用的,需要区别对象、场合。讥讽之言就其动机来说,有善意与恶意之分。对敌人的讽刺要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对一般人的讽刺,则应是善意的。通过讽刺之言,意在引起对方警觉,绝不是出对方的洋相,拿对方取乐。更不要以为自己会讽刺,就到处挑战,稍不如意,就对别人挖苦讥笑,恶语中伤。这样不但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而且也使自己孤立,或成为众矢之的。

讽刺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损。用得恰当,它是利器,用之不当,便会成为“惹事牌”了。<!--over-->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