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古年间,有无数大贤从《易》中领略诸般奥妙,然后就具备了不可思议之威能。更有传言称,《易》为百经之首。
也因为《易》的名声之大,几乎每户读书人家里都藏有《易》。但是对于《易》的理解,大家几乎都一样,没什么理解。里面的话语,大多根本看不懂。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他们还是什么都不懂。哈哈哈!”
这是子勇先生对刘胜说过的话。那天,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如此笑谈道。
《易》也是子勇先生向刘胜推荐的书,据他所说,书好莫过于《易》。读一遍《易》,胜过读十本其他的书。
对于名气如此之大的《易》,刘胜也是耳熟能详。只不过先前一直留着没读,想等着自己再大些的时候细细品味。今夜索性无事,便读来试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刘胜读到的第一句话。
刘胜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揣摩。揣摩字里行间的意义,揣摩语句的位置,揣摩写书之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对于这句开篇词,刘胜有自己的理解。
刘胜认为,天道莫测,变幻无定,况世事难料,揣测天心由此也变得毫无意义。与其整日不停地揣摩他物,琢磨天心,倒不如强健己身。
一旦自己强大了,那么诸多问题或者事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管他变幻无定,自有应对之计,化解之策。
《易》之开篇,便告诉世人,只有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能于当时生存。
那么,如何变得强大呢。
刘胜想起了子勇先生展示给自己看的浩然正气。
“读书人想变得强大,很容易,也很困难。”子勇先生说,“很多人读书时,不过眼,不过脑,不过心,不过身,读了也等于白读。我观你胸中藏气,显然读书时都做到了我说的那些要求。做到要求时,便能在胸中产生正气,如此,方有养成浩然正气的可能。”
子勇先生不愧是圣院天才,他能把复杂的道理运用及其简单的话语讲给刘胜听,每每不经意间从子勇先生嘴里蹦出的话,当时不觉的什么。却总能让刘胜在后来回味的时候,觉得奥妙无穷。
只有养成浩然正气,才能说是一个武者!
由文入武,着实艰难无比。很多人穷其一辈子,都是连武者都不是的文人。
如果没有碰到子勇先生,那么刘胜之前一直练习的拔剑式,纵使练到巅峰,也只会在凡境,更不能说自己是一个武者。
刘胜脑海中思绪纷飞,刹那间,百转千回,各种想法不断涌现。
一瞬间,刘胜似乎感受到了那股胸中的正气,朦朦胧胧,玄之又玄。这种感觉很奇妙,让刘胜无法用言语来述说。
那股正气在胸中盘踞着,涌动着。
刘胜心想:难道这便是子勇先生所说的正气吗?怎么这般量少,还不到胸腔的一半。
果然还是得蓄气再蓄气,没有捷径啊。
刘胜却是不知道,此番际遇是多么珍贵,很多胸中藏气之士,穷其一生都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气之所在。更别说蓄气了,只有感应到气,才能如盖房子一般,慢慢的通过砖瓦垒叠,将房子盖好。也就是可以蓄气,至于如何蓄气,子勇先生的九字真言实乃不二法门。
当刘胜从朦胧间那种感觉清醒过来时,刘胜发现外面的天已经大亮了。
金色的朝阳跃出地平线,给天地万物披上了一层金辉。
刘胜虽是一夜未睡,却感觉自己状态好的不得了。一点都不困,反而精神奕奕,连带着,连耳朵和眼神似乎都比平时好使多了。
莫非这就是不断积蓄正气的好处。
自从那一夜感应到了气之后,刘胜每天晚上都在不断地练习及积蓄正气。
通过不断的读书,刘胜能够清晰地感应到,气越来越多了。
其中,刘胜还有一点发现。刘胜在读其他书籍时,比如《诗经》,自己积蓄的气虽然较少,但是蓄气速度还比较快。当自己在读《易》时,虽然积蓄的气量比较多,但是因为自己理解的不透彻,蓄气速度却很慢。
果然,虽然《易》号称百经之首,但是无法理解,亦是无用。
刘胜有时候在想,若是全面理解了《易》,那样子积蓄正气的速度,是何等光景。
不过,若真到了那般境界,已经是大贤大能了吧。刘胜不知道子勇先生现在是什么境界,他也没跟自己透露过,就连各个等级之间如何界定,子勇先生都没说,只是似是而非地留下了一句话。
“等时机到了,你自然会知晓!”
也是,夏虫不可语冰。在自己根本无法理解的时候,说的越多,只会造成越大的困惑。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