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上午(准确的说。应该是二十七日。因为舰队已经经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只是为了方便。日期将继续采用帝国时间)。“海虎”号与“海狮”号破交舰队在计划的时间内追上了第一舰队。
这时。白佑彬对舰队的编制做了调整。
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编为第11-1主力编队。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编成第11-2主力编队。三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编成第11-3主力编队。七艘“汉江”级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编成第11-4巡洋舰编队。六艘破交舰队的“省会”级轻巡洋舰编成第11-5巡洋舰编队。六艘补给支援舰则编成第11-6辅助编队。
“省会”级是帝国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后开始建造的一种轻巡洋舰。
其设计工作始于战争爆发前三年。即《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当时。帝国海军针对未来战争的需要。以及替换即将退役的大批战舰。启动了包括“皇帝”级战列舰在内的五种新式战舰的研制与设计工作。“省会”级轻巡洋舰就是这五种战舰中的一种。准确的说。是两种巡洋舰的研制成果。
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打算分别建造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只是很快就改变了主意。
很明显。在决定建造大型巡洋舰之后。帝国海军对重巡洋舰完全失去了兴趣。加上《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巡洋舰的吨位不再受限制(在《伦敦海军条约》中仍然限制了巡洋舰的吨位。只是该条约的基本上没有任何效力)。战舰大型化是明显的发展趋势。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也放宽了对轻巡洋舰的吨位限制。
结果。“省会”级轻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一万三千五百吨。
这一标准。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轻巡洋舰。甚至超过了绝大部分重巡洋舰(日本海军也只有两级重巡洋舰在全面改进之后。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一万四千吨)。
巨大的排水量。使“省会”级的战斗能力远远超过了“条约型轻巡洋舰”。主要就体现在防护与续航力方面。而这两点本来就是帝国海军最重视的性能。同样的。过大的排水量也对该级轻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结果。原本计划在七十二年(40年)服役的八艘“省会”级的建造工作一直持续到了七十三(41年)初。正好与“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同期服役。也正是如此。这八艘最新式的轻巡洋舰没有分配给任何一支作战舰队。而是于四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组成了破交舰队。当时。帝国海军做出这一决定的根本原因是:“省会”级是唯一能够在续航力方面与“海龙”级大型巡洋舰配合作战的轻巡洋舰。其一万五千海里的续航力超过了当时帝国海军的任何一种轻巡洋舰。
只是。比起“海龙”级。“省会”级的续航力还是显的有点短。
结果。在服役之后。海军立即让这八艘轻巡洋舰返回造船厂。将原本设置在舰体两侧的防鱼雷隔舱(空舱)全都改成了燃油舱。以此将“省会”级轻巡洋舰的续航力提高到了一万九千海里。并且使其标准排水量增加到了一万六千吨。当然。在标准载重吨位的情况下。其最大航速也从三十四节降低到了三十一节(满载时的最大航速仅二十九节)。
可以说。在帝国海军的第二种大型巡洋舰。也就是“海龙”级的缩小简化版“鲨鱼”级服役之前。“省会”级轻巡洋舰是“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的主要“伴侣”。据帝国海军的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省会”级配合“海龙”级一共击沉了总载重吨达到了八百九十七万吨。总量为一千二百八十八艘的敌国商船。
正是如此。在“鲨鱼”级大型巡洋舰形成规模之前。“省会”级轻巡洋舰很少配合主力舰队执行作战任务。基本上都被用于破交作战。重新编组之后。白佑彬仍然让三支破交舰队分散行动。
“海龙”号破交舰队在前面开路。“海虎”号与“海狮”号在两侧掩护。这也是作战计划中的一部分。毕竟在北太平洋上航行的美国船只并不少。如果不小心与其遭遇。三支破交舰队正好扮演其本来角色。
随后。白佑彬又安排两艘“汉江”级轻巡洋舰去保护后面的补给支援舰。
在此期间。舰队的速度提高到了二十四节(静水速度二十一节)。并且继续向东航行。
接下来的几天内。除了“海龙”号破交舰队在前面干掉了三艘单独行动的美国商船之外。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当然。按照作战计划。在击沉了美国商船之后。“海龙”号并没有发出“捷报”。
一般情况下。破交舰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是不会发出电报的。道理很简单。破交舰队不能轻易暴露行踪。即便美国商船在沉没之前已经发出了电报。破交舰也要继续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有在返回港口。或者到达了相对安全的海域之后。破交舰才回发出电报。或者直接将战斗报告送到港口司令部。
同样的。美国海军一般不会派战舰去对付破交战舰。
原因也很简单:破交舰在海上活动是没有任何规律可寻的。基本上是从一条航线到另外一条航线。而且在发现情况不对劲的时候。会立即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险海域。更重要的是。各国海军基本上都没有速度比破交舰更快。而且能够战胜破交舰的战舰。如此一来。不管是追的上。还是追不上。美国海军都拿帝国海军的破交舰没有多少办法。
再说了。当时美国海军的战舰本来就不够用。派遣战舰去对付漂浮不定的破交舰。简直是在浪费宝贵的兵力。
对美国海军来说。只能让商船尽量避免单独行动。并且为每支船队配备护航战舰。
直到七月五日。白佑彬才收到了海军总参谋部发来的电报。
接受这封电报足足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主要是通信距离太远。只能使用长波电台。而长波波段承载信息的能力非常低。发送一个汉字需要十多秒。发一封几百字的电报。肯定需要一个多小时。
电报内容相当明确:欧洲联合舰队已经到达了亚速尔群岛。
另外。似乎为了让白佑彬知道时间紧迫。海军总参谋部还在电报中提到。是以“果敢”号为首的破交舰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发现了到达亚速尔群岛的欧洲联合舰队。并且发现该舰队正在补充燃料。
毫无疑问。谢昶伦肯定不会白痴到用一艘战列巡洋舰去挑战五艘战列舰。
这封电报证明了海军情报局之前的分析。西班牙海军的战列舰确实“腿短”。当然。这也有自由法国海军那两艘战列舰的原因。因为“黎塞留”级战列舰的续航力仅仅只有五千五百海里。比“西班牙”级战列舰还少了一千海里!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只出动了一艘战列舰的英国舰队不可能丢下四艘战列舰。单独赶往小安的列斯群岛与美国派遣见兑会合。
如此一来。欧洲联合舰队能不能在七月十五日到达小安的列斯群岛都是个问题。
二天后。白佑彬收到了海军总参谋部发来的第三封电报。
美国派遣舰队已经到达了蓬塞港。而且战舰没有熄火。正在进行燃油补给。按照海军情报局的分析。美国派遣舰队很有可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离开蓬塞。
毫无疑问。这封电报加剧了白佑彬的担忧。
从这态势来看。美国派遣舰队很有可能不会等待欧洲联合舰队。将提前进入太平洋。赶赴珍珠港。
如此一来。第一舰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巴拿马运河南端将美国派遣舰队拦截下来。
当天晚上。海军总参谋部发来了第四封电报。这次署名不是卫延年。而是陈锦宽。按照电文的意思。陈锦宽让白佑彬自行做出是否继续执行战役计划的决定。也就是说。此时第一舰队可以转向返航。放弃这次的作战行动。如果白佑彬觉的有必要。仍然可以继续前进。当然。目的不再是拦截协约国舰队。而是拦截欧洲联合舰队。
虽然电报中没有提到帝国海军准备用什么办法对付的到加强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但是从电文内容来看。海军肯定正在对部署做出调整。以便在第一舰队不在的情况下。用手里的六艘老式战舰应付美国海军的威胁。
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白佑彬没有征求参谋的意见。做出了继续前进的决定。
毕竟。当时没有任何情况表明。美国派遣舰队不会在蓬塞港等到欧洲联合舰队到达。然后一起进入太平洋。即便美国派遣舰队先行一步。只要能够歼灭欧洲联合舰队。帝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仍然能够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
如此一来。第一舰队继续前进。仍然有可能实现这次战役行动的最高目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